平乱是一门技术活(1)

在大元朝打工的最后几年中,刘伯温的命运几乎跟方国珍绑在了一起。当朝廷要重用方国珍的时候,刘伯温就会被打压;而当方国珍不那么听话的时候,刘伯温的日子就会好过些。

而方国珍每年总有那么几天不怎么听话。在接受招降之后,方国珍没有放弃自己的枪杆子,一边在朝廷当官,一边也没放下打劫的老本行,算是半官半匪。于是朝廷有点不爽了,这时便会想起刘伯温,而当时整个江浙的局势也逼得朝廷不得不重用刘伯温。

早在方国珍起事之前,整个江浙地区其实就已经盗贼蜂起了,随便几个人拉上一支队伍就敢占山为王。对于这些队伍,有些称之为“贼寇”、“山匪”,也有说他们是“农民起义军”。其实客观地讲,这些人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官府逼到走投无路的农民,但也有不少怀着政治野心的地主豪强,当然也有纯粹为了造反而造反的流氓人士。为了叙述方便,以下我们就用一个中立的词语来统一称呼他们:“反政府武装”,简称反军。

到了1356年,在红巾起义的精神鼓舞下,江浙人民的造反事业达到了最高潮,元政府眼瞅着就顶不住了。这个时候,什么政治交易、种族歧视、官场纠葛都不重要了,谁能保住帝国的饭碗谁就是帝国的大救星。

刘伯温就是时人眼中公认的“帝国饭碗镇守者”。于是,那一年刘伯温再次被起用,官至江浙行省都事,他的主要任务是前往处州镇压叛乱。

在处州还有一位名将在等着刘伯温,他的名字叫石抹宜孙。此人是契丹人,却一直镇守东南沿海,战功卓著,也算是元帝国最后一批名将之一了。

在刘伯温出山之前,石抹宜孙已经苦苦支撑了五年,但局势越来越不可挽回,当时处州七县几乎每县都有“山寇”作乱,且各县“山寇”一旦有急,即互相声援。尤其是吴成七部,其地盘已与温州方国珍的势力范围连成一片;又青田潘惟贤、华仲贤等翻山越岭,一度攻占龙泉县城,实力不可小觑;丽水礲硿、青田庐茨的“山寇”均号称有数万之众。这倒不是石抹宜孙无能,实在是元朝气数已尽——直到刘伯温的到来。

刘伯温跟石抹宜孙并没有深交,至少1356年之前没有,但两人相互慕名已久,刘伯温能够复出并且被派往处州,也和石抹宜孙的大力推举分不开。

到达处州后,石抹宜孙热情接待了刘伯温,并神秘兮兮地告诉他,他的三个老朋友也被自己请到了军营里。哪三人?他们分别是:章溢、胡深、叶琛。

章溢,字三益,是龙泉人,善谋大局,是个不错的战略型人才。胡深,字仲渊,也是龙泉人,办事精细,精通军事行政,典型的参谋型人才。叶琛,字景渊,处州本地人,擅长排兵布阵,优秀的指挥型人才。

再加上不世出的策略型人才刘伯温,石抹宜孙麾下聚集了当时全天下最豪华的文武班底。在和朱元璋、徐达、李善长结成“文武铁四角”之前,这是刘伯温遇到的最强大的阵容了。

领导班子搭起来了,现在要解决军队的问题了。元朝的兵养了几十年,早就锐气全无,断然不能用了,要守卫家乡,还是自己招募的本地义兵最靠谱。所以,石抹宜孙命令几位得力手下前往招募义兵。其中当然包括刘伯温,于是,刘伯温第一次掌握了兵权,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此刻的刘伯温,一扫羁管绍兴时的颓唐放浪,取而代之的是跃马扬鞭,雄姿英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不正是每个文人的梦想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