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大半天刘半农的发迹史,也该回过头来谈谈他的这位小老弟刘天华了。回家之后,虽然万般无奈,但刘天华接受现实,决心从头做起,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
人就是一种奇怪的高级动物,身处逆境,有些人会借酒浇愁,消沉低迷下去,而还有一些人则会迎难而上,爆发出一股难以想象的力量。刘天华便属于后者。
工作之余,刘天华喜欢摆弄自己那把简陋的竹筒子二胡。他先是拉拉民间乐曲,渐渐觉得这已不能充分抒发他的思想感情了,于是经过兼旬累月地构思与苦练,在民间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又借鉴了他在上海“开明剧社”工作时所学到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与西洋作曲理论,终于创作出他的处女作旋律。这个旋律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与修改,才最后定型,这就是近人所共知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
这个作品是在病中吟诵而成的,虽有缠绵悱恻之情,但却不是一首低沉无奈的哀乐。因此在演奏和欣赏时,我们应从当时作者的矛盾心情中着重体会和表现其积极的一面,不可听其流于消沉,或者只求悦耳而不顾乐曲的思想内容。不妨具体而微地审视一下这首乐曲的布局:第一段仿佛在沉吟慢述;第二段较第一段略快,感情的表现则慷慨激昂;第三段是反复第一段的一部分,再一次和第一段做出鲜明的对比;尾声则以快速有力的弓法奏出了最强音。全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刘天华郁郁不得志的悲愤心情,和他憧憬光明的理想,是他20年来坎坷生活的一个缩影。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病态社会重压之下一大批像他那样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知识分子们的共同心声。是故标题的“病”字可谓是匠心独运,一语双关。
而从创作手法上考察此曲,《病中吟》有着他自己的特色。整个乐曲的进行严谨而不拘束;曲体形式类似西洋的三段体,但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乐曲的情调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作品乐句丰富,长短相间,但连贯性极强,特别是较快而又紧凑的第二段有着一气呵成的效果;在节奏的运用上富有变化,因此歌唱性和律动性的对比十分鲜明;在指法上则巧妙地运用了吟音、滑音和颤音以及把位的更换。作者还在弓法上运用了长弓、短弓、分弓和短弓以及顿音来表达情绪上的变化。总之,作者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生动地作出了沉吟慢诉、悲愤激昂的效果,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这首乐曲和二胡的性能结合得非常紧密,如果用其他乐器来演奏是不太合适的,它充分地证明了用当时被认为简陋不堪的二胡,来表现复杂思想感情的可能性,从而驳斥了那种“千日琵琶百日弦,叫花子二胡一筒烟”的传统偏见,使二胡从民间原始状态通向专业化、科学化道路迈开了第一步。
创作的快感让刘天华忘我地投入到音乐的尝试当中。某一个炎热的夏夜,刘天华一个爱好音乐的学生吴伯超去找他,当走到宿舍时,只闻悠扬的二胡声,却不见拉二胡的人,吴便循声找去,才发现老师为躲避蚊虫的叮咬,端坐在蚊帐里拉琴呢。苏南天气闷热潮湿,即使时至午夜,也难得几缕凉风。而刘天华却全然不顾这些客观困难,整日里废寝忘食、挥汗如雨,一直练琴到夜深,而若是兴致骤起,即使通宵达旦、一曲天亮也在所不惜,常常为之。学生们很少见他扇过扇子,更别提悠闲地在院中乘凉,对他而言这些事情都是一种奢侈。刘天华总是手不停挥地拉二胡或弹琵琶,有时他按品的左臂酸痛得都难以动弹,以致睡觉时翻起身来都要用另一只手臂来帮忙。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刘天华的音乐造诣日渐深厚,江阴中学这个小小的池塘已容不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