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领袖(1)

长期以来,黄自一直被认为是“学院派”的领袖人物。什么是“学院派”呢?这一称谓实际上是借用了美术上的术语,它最初“泛指通过学院严格训练、师生相传、层层因袭而具有一种保守性质的绘画”,究竟是何人何时将这一称谓应用到中国音乐界,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了。这里的“学院派”是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作为“救亡派”的对立面而提出的,带有贬义色彩,指的是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代表的专业音乐院校里的音乐家们,这一内涵是确定无疑的。上海音专的校长虽然是萧友梅,黄自却因很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而被视为“学院派”的头号人物。九一八后,黄自等音乐院校的师生创作了《抗敌歌》等爱国歌曲,演唱技巧较为复杂,又多流行于音乐院校和专业演唱团体,故而被称为“学院派”。而聂耳、吕骥等人创作的《毕业歌》等歌曲深受群众的欢迎,则被称为“救亡派”。简而言之,“救亡派”是大众的,“学院派”是资产阶级的;“救亡派”是新兴音乐的倡导者,“学院派”是保守的古典音乐的象征;“救亡派”是抗日救亡的、通俗的,“学院派”则是抒情的、讲究技巧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场争论中,面对“救亡派”毫不容情的批判,“学院派”很少做出回应,但一直被视为“学院派”代表的黄自却以自己的音乐创作活动和实践证明了“救亡派”说法的偏激和武断。

事实上,黄自的音乐是严肃的,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利用西方的音乐来改造民族音乐一直是黄自的理想和追求,因而,黄自很重视音乐教育。1933年6月,他与同事应尚能、韦瀚章等受商务印书馆的委托合编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共6册),黄自负责全书的设计和编订,还撰写了欣赏部分的课文共72讲。全书69首歌曲中,属于他本人创作的就有28首。这部教材从1933年9月开始分册出版,至1936年,续印本达11版之多,成为当时风行一时的畅销书。1935年,黄自又约他的“四大弟子”准备编写小学唱歌教科书,并为此动手写了一批包括他本人作词的歌曲,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出版。现存黄自手稿中,还有16首为这部教材写的儿童歌曲,其中只有《西风的话》和《牛》《养蚕》是公开发表过的。

黄自还“反对把音乐限制在音乐学院中为少数人所有”,很重视音乐的传播和普及。1929年12月,他回国才3个多月,就应刘海粟之邀,到上海美专去做了题为《音乐的欣赏》的长篇演讲,深入浅出,见解精辟。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黄自率领上海音专音乐艺文社一行赴杭州举行了“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据当时《中华日报》报道:演出时,“每曲均由黄自先生加以说明,使听众明了各曲之作者及结构,此举诚为中国音乐史中之一大贡献”。如黄自这样,以著名专家、堂堂教授之尊去充当“报幕员”的,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即使今天恐怕也不多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