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院(5)

6

进入华盛顿大学后,我被福斯特商学院拒绝了三次。

辛笛找到我时,我名下挂着商学院会计系头衔,没有注明“该生申请了四次才获得录取”。

在美国读大学,本科新生几乎没有专业,经济数学法律会计编程环境心理学,想学什么学什么,不喜欢不浪费,毕业需要选修学分,把喜欢的一直学下去,考进学院,成为专业人士,毕业了拿爱好当饭吃。学院都有明确的录取指导:课程要求、成绩标准、入院考试、申请表和文书、录取率。

学院的录取标准天差地别。心理学院三门课均分3.2就好,商学院却以苛刻闻名:成绩单一片A不算优势,申请文书和人生经历很重要,还有90分钟两篇的现场写作考试做路障,母语是英语的人笑了,国际学生纷纷落马。

落马的人要么像高考复读一样,隔年卷土重来,要么申请其他学院。其他学院有其他录取条件。看似自由的体制,潜藏着规划玄机和学术压力,比起入学有专业,只管拿着课程表上课的人生,风险翻倍,更加劳累。

整整一年,同龄人都快毕业了,我还是无学院人士,本科学位遥遥无期。

没办法,我就是要趁着年轻,做一个“既然凤毛麟角存在,为什么不能是我”的玛丽苏。

年级倒数、社区学院走出来的人,没什么好输。

辛笛说:“现在出国读研成风,国内竞争这么激烈,还要跟‘美本’抢名额;你们美国本科教育天然比我们好,还有语言和环境优势,怎么比?”

辛笛说:“高中时只知道挤高考独木桥,这几年总算明白了,选择比能力重要。你看你,高中也玩了,毕业出国,轻轻松松就福斯特商学院,都不知道从国内考过去多难。”

辛笛继续说:“其实能力不如家境,我到了上海读大学,才知道什么是SAT和托福,我爸妈依然不知道,国内学费都嫌贵。你看过英国一个叫45UP的纪录片吗?跨越阶级的人,一百个里只有两个。”

“那就成为那两个之一啊。你成绩那么好,那么聪明。”我说。

“我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我了。”

辛笛说起她高考失利,被调剂到上海一所“二本”,被迫学着讨厌的专业,四年没找到归属感,现在为了不掉队,一面考公务员一面考GRE的故事,滔滔不绝。

我临近毕业,为找工作睡觉都没时间,就这样耽误一晚上,后悔极了。

7

辛笛收到拒信,我安慰她,没关系,你看我,捧着福斯特的毕业证,还是找不到工作。

放眼一望,童话都是写给码农的,商科人多工作少,消化完美国人,消化一点最拔尖的国际学生。我国外的进不去,国内的不熟悉,眼看毕业一天天临近,只能在租期将满的公寓里刷朋友圈。

高中同学在图文连载《亚瑟就职日记》,震惊了:她明明是海南“二本”毕业的艺术生,怎么会在上海,在世界知名的会计事务所?

“都是巧合啦,舅舅的面子,我毕业在武汉一家银行,客户里有个姐姐是亚瑟高管,她去海南度假,问我攻略。海南我多熟啊,介绍了好吃好玩的,顺便找了同学照顾她。后来闲聊,我提到不喜欢武汉也不喜欢银行,她让我跳槽去她那里,我开玩笑说好,竟然收到了面试通知。”她回答。

“亚瑟喜欢什么样的人?”我虔诚请教经验。

“肯吃苦又能力强的人各有优势啦,我最近在自学CPA,学不会,老板劝我扬长避短,说我吸引她,是她看到我和同事同学关系特别好,会来事儿。所以与其追求千篇一律的标准,不如最大化个人优势,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对了,你是会计专业的吧,我帮你内推?来了我们一起备考CPA,让我抱抱大腿!”

我连忙发简历,感叹学校里的起伏成败都是浮云。

人生这种事,说得准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