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檄文挑战“凡是派”(2)

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发表《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实质是维护“文革”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两个凡是”。此后,批判“四人帮”突然降温,拨乱反正寸步难行。中国的未来命运一下子又被推到了生死攸关的抉择关头。

胡福明陷入苦思,夜不能寐:判断理论、认识、观点、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判断是非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历史上也经常按实践来修改自己的观点,怎么能说句句是真理?怎么能搞“两个凡是”?这完全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是宣传个人崇拜,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在参加一个教育战线讨论教育问题的座谈会时,胡福明发言表示教育质量下降了,科研无法搞了,教学被破坏了。后来有一位领导对他说,教育战线是“文革”的重点,不能否定“文革”。虽然这位领导是出于好心的“善语”,但这又促使胡福明不得不思考:拨乱反正的阻力在哪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到了1977年3月,南京正是春寒料峭时节,胡福明终于意识到冲破“两个凡是”才是关键。发现这个问题,胡福明非常高兴,谋划着写作一篇战斗檄文。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长期从事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胡福明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深厚的感情,他背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另外,他相信能收拾“文革”残局的除了邓小平没有其他人。所以,即使风险很大,他也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

为了有力地批判“两个凡是”,胡福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研究、反复比较后,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找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论点作为基本观点。他认为,提出真理的实践标准,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能切中要害。而且,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科学观点,又可以帮助干部群众运用这个科学观点去分析研究“文化大革命”,推动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

7月上旬,文章的主题、观点、布局已基本形成,胡福明开始动手收集研究材料、拟定提纲。这时,家里偏偏又出事了——妻子张丽华检查出肿瘤,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开刀治疗。把一双儿女交给岳母照管,胡福明白天在大学的讲台上讲课,晚上到医院的病床边陪伴妻子。病中的妻子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但那时市场上供应的副食品还相当匮乏,胡福明只得利用课余时间不厌其烦地穿行在南京城中,采购西瓜、鱼虾等难得的时鲜食品。

夏天的南京,素有“火炉”之称。空气燥热,更兼牵挂着要写的文章,使在医院陪伴妻子的胡福明难以入睡。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搬来椅子,摇着蒲扇,借着走廊的灯光看书,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有关实践真理标准的内容边阅读摘录,边进行认真研究。

当妻子出院时,文章的提纲已写好,此时正逢暑假,胡福明用了一周时间写成文章初稿。这年9月,经三次修改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鼎世之作问世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