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案“神探”原本是慈爱父亲(2)

杨奇清不仅自己克勤克俭,对家人也要求十分严格。新中国成立初期,夫人肖彬定为行政十三级、正处,以后一直没有被提升过。随着工作的调整和调动,组织部门给公安部党组写报告,给一批同志晋级,其中有肖彬的名字。杨奇清阅后把夫人的名字划去,把晋升的名额让给其他的同志。肖彬得知后也毫无怨言,总是对孩子说:“现在的条件比战争年代好多了,我知足。”杨家子女说,母亲深爱着父亲,凡是父亲作出的决定,母亲都无条件服从。

三年困难时期,物质相当匮乏,供应紧张。杨清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送了一些食油和黄豆给父亲,可他坚决不收,硬是坚持退了回去。“我们家一天三顿稀饭。粮食不够吃,母亲就在蒸馒头时,掺入大量杨树叶子。蒸出的馒头味道怪,我不愿意吃。父亲就带头吃,还咀嚼得特别香,称其为‘树叶面包’,在他的感染下,我也吃了起来。”

杨清还记得,父亲规定他们每月开支是十元,包括学校的伙食费和公共汽车费,零花钱两元。“我穿的衣服都是捡姐姐穿不了的,弟弟捡哥哥穿剩下的。裤子上的补丁破了,再补一层。父亲更是以身作则。一件毛衣的两个袖肘破了,补了又补,一直穿到被抓进监狱,又从监狱把它带回家,一直穿到去世。”

“父亲上班路过我上的幼儿园,我总想搭他的车去,他从来不让,我只好坐园车。姐姐、哥哥在育英小学上学,周末回城,父亲不允许专车去接,让他们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杨清说,父亲工作太忙,没有参加过他们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毕业典礼上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但是,我们几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每个人的优点、缺点和性格,他都了如指掌,常常为我们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感到欣慰。”

杨奇清尽管很忙,但是一有空就同家人打康乐球、扑克。孩子们都记得,父亲在家时工作到很晚,他们早就睡了;父亲处理完所有应急的文件,还要到地下室去看看在那烧锅炉的蔡大爷。“蔡大爷是老北京,解放前拉人力车,生活很苦。父亲很愿意和他聊天,掀开被子看看,问寒问暖,询问生活有何困难,让蔡大爷十分感动。父亲心细,他从蔡大爷那里还了解公安部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把大事小事都抓到位。”

在孩子们眼里,父亲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有一年,毛泽东主席到湖北视察。杨清记得,父亲马上要陪主席出发了,但是哥哥和姐姐——一个出麻疹,一个发烧。“父亲已经半个多月没有回家了,秘书告诉父亲,建议他回去看看。父亲说:‘孩子妈妈在,让她照看吧。实在是没有时间回去。’母亲既要照看两个生病的孩子,又不能耽误工作,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当姐姐和哥哥的病痊愈后,母亲累倒了。经检查,医生说母亲患尿道结石,需马上手术。父亲不在身边,我们年龄又太小,谁在她的手术通知书上签字呢?母亲当时疼痛难忍,果断地对秘书说,你就替老杨把字签了,出了问题,我自己负责。秘书不情愿地签了字。随后,母亲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做得非常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