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与书屋背后的红色传奇(3)

北京医院的前身是北平有名的四大医院之一“德国医院”,创立于1905年。解放后,北京医院加强了技术力量,承担起中央机关、各部委领导人员的医务保健任务,并新建了门诊部。1950年2月,北京医院门诊部落成时,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找到王鹤滨,请他帮忙请毛泽东为北京医院题个匾,并将准备好的一张宣纸交到王鹤滨的手中。

王鹤滨欣然接受下这项任务,拿着宣纸回到中南海,径直走进菊香书屋。正在伏案工作的毛泽东见王鹤滨站在办公桌旁等待,就放下手中的工作,问他有什么事。听说是为北京医院题写匾额,毛泽东爽快地答应了。

毛泽东站了起来,把正在看的文件推向一侧,然后把宣纸铺在桌面上,把四尺生宣纸横着用纸刀裁成三等份。这时,王鹤滨忙着把写字台上的铜墨盒盖子打开、放好。毛泽东从笔架上抽出一支兼毫毛笔,蘸饱墨汁,用目光在纸面上扫视了一遍,略端详了片刻,凝神定虑之后,大笔凌空而下,挥洒出雄浑而遒劲潇洒的“北京医院”四个大字。

很快被截开的三张纸都写上了“北京医院”四个字,毛泽东把三张字展开在写字台上,对比了一下:“就拿这两张去吧!由他们选一张用。”王鹤滨急忙接过这两张,等字迹完全晾干后才卷起来,另一张“在主席的手中被揉成了一团,投进了废纸篓中”。

王鹤滨兴冲冲地走出办公室,甚至忘记了帮助整理桌面、把用过的毛笔洗一洗。北京医院院长周泽昭看到王鹤滨送来的主席墨宝,高兴坏了:“谢谢你,王医生。这是毛主席对我们北京医院全体职工的鼓舞,请你转达我们对毛主席的敬意和谢忱,我们马上把匾做好!”

王鹤滨晚年也爱上了书法,且不少书画作品在一些大展中获奖。王鹤滨说,毛泽东学习过历代书法大家,又好像没有专门师从过哪位书法大家,而是博采众长,融于笔下“化为我用”。他认为,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毛泽东的书法风格是刚以达志为主,显得雄强刚健,洋溢着阳刚之美;新中国诞生之后,则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主席最高的书法艺术成就,应该是他的行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