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务印书馆的两任掌门人(3)

王云五还说了陆费逵做事的三个特点,“先生的优良性行在这里也得提出:一、强毅——他在中华书局草创时期,遭到不少困难,竟能坚持下去。二、前进——他遇事不甘后人,他独树一帜后,在营业上和商务竞争剧烈。商务本以教科书起家,其后出版范围渐广,伯鸿先生都不肯放过:商务印行《四部丛刊》,中华便辑印《四部备要》;商务编印《辞源》,中华就出版《辞海》……三、专一——先生三十一年来,主持中华书局,一心一志,不他务他求。他外间应酬极少。从前外交部请他做官,也被婉谢。我国商场:‘同行如敌国’。商务和中华,在某时期也不免此种现象;但经过剧烈的正当竞争后,彼此认识因之较深,渐转而为精诚的合作。在后几年间,我对于先生之诚恳态度的认识,也正如在以前对他所持的怀疑态度,简直是一样的程度。”这样的评语可谓是英雄惜英雄。

要说陆费逵和王云五根本的不同,恐怕在于对待政治的态度上。王云五离开商务印书馆后,积极投身国民政府,一度担任财政部长;陆费逵则不愿参与政治,一心要办好中华书局。他曾有多次机会投身政坛,但都一一谢绝。他认为书业和国家文化前途关系密切,他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都大。”

不想在政坛上发展,并不表明他没有政治思想。相反,他政治思想浓厚,也正因为此,对现实更为不满。1938年,陆费逵因推辞不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于是提出了一些教育出版方面的提案。在担任参政员期间,陆费逵应中共董必武的请求,在香港和上海等地调拨一批图书,赠送延安正在筹建的中山图书馆,以支持解放区的文化事业。他还应周恩来之请,派人运了一批文具到延安。

1941年7月,陆费逵开完参政会后,从重庆回到香港。不料7月9日就因心脏病突发而撒手人寰,年仅56岁。盛年之时突然离世,让文化界一片唏嘘。

陆费逵辞世后的几十年里,中华书局命运多舛。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从上海搬到北京,合并到财政经济出版社。此后,书局重返古籍出版的路子,在《资治通鉴》、《永乐大典》、《文苑英华》、《太平御览》等一系列古籍校点编辑的背后,是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周扬、吴晗等人的名字,国家最高领导人与文化最高层面的主导者参与其中,也显示了当时中华书局地位的特殊性。

曾经的中华书局,会聚了名家、名著、名编辑,谁要是在中华书局出了一本书,那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如今,中华书局已经走过百年风雨。百年的书局,正是百年的中国文化在历史环境下的一个投影。中华书局是否还能像从前那样,散发着知识的光芒,这是每一个关心它的人的期盼。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