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舒新城在吴淞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陆费逵前来作演讲。两人初次见面,陆费逵对舒新城的才华十分欣赏,便有意邀其加入中华书局。第二年,两人再见面时,陆费逵又提起这个话题,但舒新城觉得做管理事务太操心,还是当老师比较自由,就没有答应。1925年,当时在四川的舒新城因为学潮被当局驱逐,来到南京,他约了好友陆费逵见面。陆费逵却因为学潮的事对他更为钦佩,又请他入职。舒新城还是不答应,他说自己的理想是办学院,并打算编纂辞典卖稿费筹款。以当时的环境想靠编辞典赚稿费谈何容易,能卖钱还好,卖不了钱就工夫白花一场。但陆费逵还是很支持,以自己的经验建议他编百科全书。在陆费逵的支持下,舒新城组织班子,编成了《中华百科辞典》,期间舒新城经济状况不佳,陆费逵还每月给他300元,帮他渡过难关。
1928年,陆费逵给舒写了一封长信,力劝他留下来帮中华书局编纂《辞海》。舒新城回想几年来陆费逵对他的信任和帮助,终于盛情难却,接下了这项任务,但还是不愿意进书局工作,他希望有更多的自由度。舒新城开始把编辑室设在南京,后来迁到杭州,陆费逵十分宽厚,对于舒新城提出的要求一一应允,编辑室不在上海也不介意,经常跑到杭州去考察编辑进度。原来舒新城计划3年将辞书编完,谁知3年根本完成不了,困难重重。他和陆费逵商量后,将编辑室迁到上海,组织了30人左右的编辑队伍继续攻坚。在这期间,舒新城总算是答应了陆费逵的邀请,做了中华书局的编辑所长,相当于今天出版单位的总编辑。1936年,《辞海》上部终于出版,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欢迎,至1947年各种版本销售超过百万部。不过,陆费逵相当谦虚,他并没有在《辞海》上署“主编”,而只在辞书问世时写了一篇《编印缘起》,放在序文后面,介绍了编纂过程。
《辞海》收录的单字13 955个,词汇21 724条,百科词目50 124条,是《辞源》后的又一部辞典巨制。虽然和《辞源》在规模上大体相当,不过《辞海》在百科词目的收集上更具有时代感,在一些细节工作上也超过《辞源》。
《辞海》编纂期间正值中华民族遭遇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不已。在这种时候,亦儒亦商的陆费逵还能领导团队、组织人马编辑出版这样一部大型百科辞典,耗费如此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其胆魄和远见绝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陆费逵做事果断,舒新城却较为谨慎,两人配合倒也相得益彰。舒新城曾写过一篇杂文谈到中华书局的人际关系。他说自己是湘西人,性格爽直倔犟,不喜欢和势利的人打交道。来中华书局之前,不论是当教师、当校长还是学校其他职员,都因为适应环境能力不够强而觉得心中不安。后来到了中华书局,因为事务繁忙,虽然也有不安的感觉,但这种不安感却不是来自书局本身。舒新城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强了,而是中华书局的氛围很好。和今天很多单位招人一样,中华书局在用人上绝大多数是通过考试招来,就这一点而言,是非常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