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求变革(1)

1916年到1920年间,张元济忙于图书的出版经营和管理工作,可谓心无旁骛。然而,他所服务的图书作者都是思想文化界人士,他们的思想正处于一个活跃期,商务印书馆在这个大背景下,求变还是墨守成规?

这个问题让张元济陷入思考。虽然张元济不能算革命派或激进派,但也并不守旧。从他之前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就可以知道,他仍然希望通过维新的手段促进国家的发展。只是,他更倾向于以一种温和的、改良的方式推动国家进步,而不是进行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但在民国初年,这样的想法不合时宜,人们对于革命更向往。

1918年6月,为了京馆购地、津馆营业等事情,张元济从上海来到北京。这次在京,张元济除了中途短暂回了一次上海,足足停留了两个月。他会见了诸多的新老朋友,包括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沈钧儒、沈尹默、王宠惠、孙宝琦、章士钊、严复等,这其中既有新派人物,也有多位在北洋政府当过大官的守旧派。

在北京大学,张元济听取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关于商务教科书改定的意见,同时表示愿意出版通俗教育类的书籍。不久后,商务就推出了《北京大学丛书》。张元济还接受沈尹默关于教科书改白话文的建议,从1919年起出版《新体国语教科书》,这是国内第一本白话文教科书。可见张元济并不属于故步自封的保守派。

当然,因为是旧文人,张元济对古籍的兴趣从来没有减弱。他在北京和老派学者辜鸿铭还有接触,虽然知道辜是个争议性人物,但因为其学问,张元济仍然打算出版他的文集。可以说在张元济这里,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新派老派都可以接受,只要对社会有利。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整个中国带来极大震动。张元济在这场运动中的反应很快,他和馆内的老朋友高梦旦商量后,决定对商务印书馆的多个刊物进行改组,起用新主编。商务当时颇有名气的刊物有《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等,这几个杂志全部让有新潮思想的人来主持。其中《小说月报》的影响最广最大,张元济、高梦旦与郑振铎商量后,选定沈雁冰(茅盾)改组《小说月报》。茅盾日后回忆说:“后来我才知道,张菊生(张元济)和高梦旦十一月初旬到过北京,就和郑振铎他们见过面,郑要求商务出版一个文学杂志,而由他们主编(如《学艺杂志》),张、高不愿出版新杂志,但表示可以改组《小说月报》,于是郑等就转而主张先成立一个文学会,然后再办刊物。张、高回上海后即选定我改组《小说月报》。”这本杂志改版后,很受读者欢迎,销量持续增长。

尽管张元济努力跟上形势,但无论如何,他不是个爱显露锋芒的人。1920年年初,商务印书馆就遭到孙中山的抨击。当时《孙文学说》的书稿送到商务,却遭到退稿,孙中山十分气愤,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说商务不但在行业内把持垄断地位,而且所出的书籍都带有保皇党的气味,对于新思想的著作都不愿意出版。后来张元济解释说:“当时不肯承印,实因官吏专制太甚,商人不敢与抗,并非反对孙君。”后来,《孙文学说》及《独秀文存》、《胡适文存》都由一家新出版社——亚东图书馆出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