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古籍传承文化(2)

在张元济整理影印的各种古籍丛书中,最费心费力的当属《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这两部大书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最大,至今仍是海内外古籍工作者常备的基本文献。尤其是《四部丛刊》,从1915年开始酝酿,到1922年初编出版,费时7年,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没有先例的浩大工程。《四部丛刊》前后印了初编、续编、三编,近500部书,汇集了中外的宋元明善本及一些精抄本。从定书目、选底本、文字校勘,到工程预估、印刷纸张,张元济都亲力亲为。而其中最难的就是对版本的搜集挑选,为此张元济几乎访遍了当时中国有名的藏书家。这段经历,张元济称之为:“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他还提倡印古书用国产纸,《四部丛刊》初编用纸分为手工连史纸和手工毛边纸两种,张元济估计上海这两种纸不够用,还几次派人到福建和江西去采购。当时手工造纸本已销路困难,如此一来获得了转机,纸价竟然上涨了。当时有人说:“《三都赋》成,洛阳纸贵;《四部丛刊》出版,闽赣纸价飞涨。”

在《四部丛刊》出版之前,中国最著名的古籍丛书是《四库全书》,但作为诞生于乾隆朝,以全国之力而成的大书,无论选目还是抄写质量,都颇受后来学者的诟病。而以张元济一人之力编成的《四部丛刊》,无论在选目的精当,还是在校勘和影印的质量方面,均远远超过《四库全书》。

1928年,张元济为《四部丛刊》专程赴日访书。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饱览了东京、京都等地图书馆的汉籍收藏,每天不停地阅选古书。虽然那时他已是年逾六旬的花甲老人,但他每天都要做笔记直到深夜。每到一处,都商借拍摄,然后带回上海影印出版。

直到今天,一个读书人要想看到那么多的宋元明善本,也只能去看张元济的《四部丛刊》。这套书不但编得好,而且卖得也好,初编销售就达到一百多万元。

说起张元济的爱书藏书,是有家族渊源的。他的祖上就有藏书阁“涉园”,张元济中年以后,恢复了“涉园”。对于公家的涵芬楼和私人的涉园,张元济公私分明,分得很清楚。他在购入徐友兰的藏书时,发现其中一部《宋诗钞初集》,曾经为其先祖所收藏,上面还有他先祖的批注。作为后人,张元济当然想把这部书收回,但因为徐友兰的熔经铸史斋藏书是为商务印书馆所购,张元济便将此事放在心中,按下不表。多年以后,他偶然逛书肆的时候发现另一部同样的《宋诗钞初集》,当即买下,并向商务印书馆的同事商议将祖上所藏那本换回。这件事公开后,成为藏书界的一段佳话。

当然,在搜集古书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憾事。1906年,江南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后人打算出售陆氏皕宋楼藏书,这些藏书大多是极其珍贵的宋版书。宋版书流传到民国时已经非常稀少了,大约全世界流传的宋本全部加起来,包括残本,也就两千多部,而当时皕宋楼就有两百部宋本,十分珍贵。消息传出,日本人多次登门,希望收购。张元济闻讯,立刻前往,希望将这批国宝留住。当时全部资金不过40万元的商务“慨然许以八万购之”。

遗憾的是,国宝还是被日本人买走了。当藏书运抵日本时,日本的汉学家喜出望外,称此为日本的一大胜利。张元济则是终身以此为耻,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悔之无及,每每追思,为之心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