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埠”(1)

梧州。骑楼城。

这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徜徉其间,仿佛时光倒流、历史凝固。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边缘,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岭南炎热多雨,骑楼骑跨于人行道部分所形成的檐廊,可作为遮阳、避雨之所,亦是居民往来交流的“公共大厅”。昔日建起骑楼的商家,也不无让行人驻足、多一点时间“行街”逛商铺之意,毕竟,有人气才有生意。

“要想了解梧州,一定要先去看看这座城市的骑楼城,走进那里的街巷,你才会慢慢读懂梧州,因为历史就在你身边流淌。”广西知名作家和资深媒体人、人文学者李绿江对梧州的近现代史进行过多年研究,并著有反映梧州历史与文化变迁的《风雨千年》一书。

李绿江,南宁人,祖籍广州,长期担任《南宁日报》记者编辑工作,这样的身份让他对于梧州这座“最有广东味道的广西城市”的观察,自然拥有了一种客观而独特的视角。

“骑楼这种建筑形态,是岭南民俗的一大特色,成片规模完好保存至今的,两广也只有梧州这一处,这一点就连今天普遍为国人所认定的粤文化中心的广州市,也无法比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经济进入鼎盛期,而集中在梧州河东老城区的骑楼,就大量兴建于这个时期。

1921年,梧州开始出现骑楼建筑,而大规模兴建则缘于1924年11月的一场特大火灾。当局认为火灾惨烈除风高物燥外,街道狭窄施救不便,亦是个很大的原因,因此决定把全市街道加宽,“拆城筑路,挖山填塘”,扩大城区面积,用城砖筑地下水渠、铺砌街道马路,街市规格参照广州,赞成者均自动照办,不愿意的就派兵强制执行。其实,梧州当时的商业日渐繁荣,原来老旧的坊式房也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于是骑楼作为当时最时尚的建筑形态取而代之。这样,河东老城区一带逐渐成为骑楼城,至今仍有长街22条之多,各式骑楼总共560多座,俨然一座“中国骑楼博物城”。

除了与两广各地的骑楼有相同或相似的建筑特点外,梧州骑楼还有一颇特别之处,那就是水门和拴船铁环。

中央电视台早些时候来梧州拍《正大综艺》,播出时在“猜猜看”环节,主持人问嘉宾,这高处的大铁环是“做什么用的呢”?大家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其实,这是梧州市民“浸”出来的水患意识的一种表现。

“年年挨水浸,三年一小浸,五年一大浸;水退人进,水进人退,随机进退,有如游击队。”这样的顺口溜就反映出梧州人对洪水的态度。

过去每遇洪水浸街,所谓水门即低洼处骑楼,其临街二楼以上窗户为门式,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方便楼上居民出入用的,那时可在水门放下梯子,居民攀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售货小艇购买生活必需品。很多家庭都自备舟艇,一遇洪水,驾舟代步。临街砖柱上所预埋的大铁环,就用以拴船系舟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