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通商·航运业(3)

1903年,梧州进出口贸易总值关平银1744万两,其中“洋船货物价值关平银8267124两,民船货物价值关平银9174668两”。民船运输货运量超过了洋船运输。此时广西内河运输可谓畅达,大量洋货如印度的漂白布和棉纱、日本的斜纹布,以及英美的纸烟、煤油、肥皂等,通过梧州进入广西市场。

1904年,梧州成立了广西首家船务公司——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一批客轮和货船,并提出“中国人搭中国船”的口号,在竞争中打破了外商垄断西江航运业务的局面。1904年,遵照西江行轮章程的船只,进出口共2029艘,吨数357260吨;遵照内港行轮章程之小轮船,进出口则有3602艘,吨数共有61776吨,比上年增加近千艘,吨位增加26647吨。

尽管大轮船运载客货占优势,但广西内河航道复杂,浅滩众多,许多商家仍将货物交付小轮船、拖船、夹板船和木帆船运输。据当时的海关资料记载:“虽然大轮船稳妥,可无抢劫之虑,而客人何以多乐搭小轮?因上河下河各埠,该小轮船湾泊近岸,便于搭客,且无催迫客人之上落,不至危险。至上河小轮船不能常到之处,则有用人力之车渡接载客人往来。查此车渡在浅水地方甚适于用。”由于民船的灵活方便,广西出口往广东、港澳的大米等大宗货物,亦主要靠民船运输。

随着航运业的发展,抵梧州的旅客络绎不绝。以1908年这一年为例,乘船抵梧州的外国旅客374人、本国旅客117582人;由梧州乘船往广东、香港等地的外国旅客392人、本国旅客109942人。

辛亥革命后,广西的交通运输仍以水路为主,梧州的航运业波浪式地延续着兴盛。

1912年至1921年,抵梧船只本国为36791艘次,货运量4875049吨;外国为12699艘次,货运量2944730吨。1931年,在梧州注册登记的41艘运输船舶中,50—100吨级船舶28艘;100—500吨级11艘,总载重3813.3吨。这一年,梧州进出口货物价值30.085169万海关两,占广西进出口总值的80.44%。1935年,广西全省航业商号50多家,梧州占22家,为全省的44%。

抗日战争期间,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梧州航运业界遭受重创。1944年9月22日,日军占领梧州,众多船只远避或被掳;1946年,国民政府不再将梧州列入开发口岸,规定不准外轮出入,梧州海关改设粤海支关。

至1949年,梧州至香港的西江沿线,更是在土匪猖獗、燃油价格及成本攀升的阴云笼罩下,难有作为。

肇始于19世纪末的门户开放、对外通商,虽然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客观上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地缘优势的得天独厚,作为广西当时的航运中心,这对梧州经济重心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这个因水而兴的江城,以现代航运业的空前大繁荣,造就了自秦汉以后的又一次辉煌。

这次辉煌,是以“百年商埠”为历史标签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