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与内堂:共性化的神祇(4)

(二)地藏

“地藏”(图七六)在家堂之中往往被安放在不起眼的墙边角落(图七七)。虽然如此,能够进入堂屋并在众神之中有其一席之地,自然也说明其在家庭的信仰系统中不可或缺。

地藏信仰至迟于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其梵语为Ksitigarbha。在我国,地藏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被民间尊奉为四大菩萨。他曾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其幽冥世界掌管者的身份使得地藏菩萨在民间得到广泛崇拜与供奉。

地藏菩萨的充分民间化并被民间广泛崇拜完成于明代。其影响主要缘于地藏菩萨对地下亡灵的超度,这一神性和神职使得他在祖灵崇拜的信仰框架和儒家文化宗族观念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敬奉。民间对地藏菩萨的敬奉,一方面体现在家庭内部与死者有关的祷告活动中,另一方面体现在每年农历七月盛大的集体祭祖仪式——盂兰盆会中,民间还巧妙地将地藏菩萨的诞辰与这个盛会的时间联系在了一起。

1.地藏图式的由来与其涵义

在前文“南海大士”神码的讨论中,宗教法会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已有所见出。与南海大士一样,地藏在家庭中的供奉与其图像形式同样来源于盂兰盆会等民间集体大规模祷祀的宗教仪式。

盂兰盆会至迟在北宋就已形成风俗,《东京梦华录》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要闹处亦卖果实、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

跨越数百年,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述了七月盂兰盆会及地藏会的场面,形式已大不相同:

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

七月三十日传为地藏菩萨诞辰。都门寺庙,礼忏诵经,亦扎糊法船,中设地藏王佛及十地阎君绘像,更尽时施放焰口焚化。街巷偏燃香火莲灯于路傍,光明如昼。

在内丘当地,民间在七月也有悼念无主亡灵的习俗,其日期为中元节,也即盂兰盆会当天。康熙年间的《内丘县志》载:“十五日,祭墓,持麻谷挂之陇上。”

从“地藏”神码的图像上看,与“南海大士”相同的五佛冠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这种佛冠正是孝行戏剧《目连救母》中的目连得道后的装扮(图八七),其扮相与地藏形象如出一辙,因其二者之间本身就存在关联,《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孝行故事曾对民间有较大影响。第一个故事讲地藏有一世为女人,其母由于生前慢待她兼又辱蔑佛教导致死后堕下地狱。其母亲过世之后,她为了救渡母亲,变卖了家产来供奉佛,最终母亲得以转生天界。另一则故事地藏又有一世为女人,当她得知母亲只有十三年寿命的时候,她为了救母而发下宏愿,要救度地狱、饿鬼及畜生这三种恶道中的苦难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反观“目连救母”的故事,同样以目连感动天地的孝行为原本,目连为了让母亲脱离饿鬼道而皈依佛门,修成大道,并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以此来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灵,最终母亲也得以转生天界。

显而易见,二者都是救母勤孝的典型,都在民间影响深远,同样的影响促使民间在二者的形象创造上建立了相似关联。通过目连戏对明清民间孝文化的影响,也可想见地藏神码同样是作为家庭中的一种孝行图像而发挥作用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