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悲风:刺客荆轲》 樊将军来投(4)

“李牧率雁门边关守军主力与赵王从邯郸派出的军队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桓齮所率十万秦师相遇,双方形成对峙态势。李牧是赵国名将,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他认为,秦师在连续获胜的情况下,士气可用,在心理上占有优势。如果赵师现在仓促迎战,胜算不大。于是,就采取了坚垒固守的战略,让士兵挖沟筑垒,拒不应战,以避敌锐气,俟其斗志消磨殆尽时,再伺机反攻。”

“桓齮是常胜将军,难道就不能识破李牧的计谋吗?”荆轲问道。

“当然识得破。桓齮一看李牧的阵势,就知道他这是在学昔日赵国老将廉颇以坚垒而拒秦将王龁的老招。于是,就率主力佯攻肥下,诱使赵师出兵救援,然后在赵师移动中歼灭之。李牧知其用意,所以当秦师抵肥下,赵将赵葱请求李牧发兵驰援时,李牧不为所动。相反,李牧却趁秦师主力外移,大营空虚之机,一举袭占了其后方阵地,不仅歼灭了其留守兵力,而且缴获了其全部辎重。”

“那桓齮怎么办?”荆轲紧张地问道。

“桓齮闻讯,立即回师。但是,李牧早就预料到,并布好了局。他将赵师主力隐藏于两翼,小股军队置于正面。当秦军主力与这小股赵军相遇时,赵国两翼主力立即形成合围之势。结果,赵师以逸待劳,一举歼灭了十万秦师。桓齮只率少数亲随突围而出。此次战役不仅使赵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秦国将领心里投下了阴影。正因为如此,桓齮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徘徊彷徨而不敢回到秦国。最终只得选择潜逃,而不知所终。”

“那今天他怎么会出现在燕国太子府了呢?”荆轲不解地问道。

“这个,丹就不清楚了。”太子丹摇了摇头,一脸茫然地说道。

“武可以回答。”

“那太傅赶快说说看。”太子丹与荆轲几乎异口同声地催促道。

“刚才在府前,樊将军已经略有透露,说秦王听说他战败,非常震怒。战败后,他虽犹豫过是否回到秦国,但一听说秦王震怒,只能选择潜逃不归了。可是,秦王知道后,却将他的父母并全宗族的人统统杀害,并且悬赏捉拿他。于是,他只得化名樊于期,在山东五国间流浪。他之所以不敢公开投靠山东五国之君,就是考虑大家不敢得罪秦王。所以,这才犹豫着选择投靠太子殿下。”

“既然是这样有名的秦国大将,而且是自己投到太子门下,何不网罗?”荆轲脱口而出。

鞫武听荆轲这样说,几乎也是脱口而出道:

“太子殿下,这个千万使不得。”

“为什么?”太子丹问道。

“樊于期,不是别人,他就是秦王恨得牙痒的败将、叛将桓齮啊!殿下若是收留他,岂不是得罪秦王,惹火烧身吗?”

“太傅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是,桓齮是丹的故人,有难相投,丹岂能拒人于门外呢?再说,即使与桓齮素昧平生,他信任丹,丹也不能不讲义气而伸手拉他一把啊!”

见太子丹说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鞫武急了。可是,一急,反而说不出话了。

太子丹见此,连忙起身,要到府前迎接樊将军。

鞫武看太子丹已经被“义气”二字糊了心窍,失去了理智。遂情急之下,双膝跪地,向前一把拉住太子丹的衣裾,说道:

“殿下,请让鞫武把话说完。”

太子丹见自己的老师如此,只得停下来,扶起鞫武,说道:

“太傅,您有话就说吧。不能让樊将军在府前等候太久,那样不合待贤之道。”

“武以为,殿下往府前迎接樊将军没有问题,招待他喝盏酒也没问题。只要谨慎而不露出风声,相信秦王也不会知道。但是,与他见过之后,希望殿下急遣其往匈奴以灭口。然后,西约三晋,南联齐、楚,北讲和于单于,则燕无忧矣。若殿下必以义气为重,结一人之交,而不顾国家之大害,则是行危而求安,造祸而求福,此所谓‘资怨而助祸’也。望殿下三思!”

太子丹听了鞫武一番陈说,犹豫了一下。但是,当他抬眼望了一眼荆轲后,仿佛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什么,遂径直到府前迎接樊于期,并将之待为上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