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空中的小人性

阅读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说《三体》,犹如当初看金庸,上瘾。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中国科幻小说。写童话的人,如果自己都不相信那是真的,就写不好。我感觉,刘慈欣相信自己的理论,相信那不是单纯的幻想,而更是科学的预言。小说的起点是中国的“文革”,终点是太阳系画一样地毁灭,人类最后的亚当、夏娃逃往宇宙深处。微观上,从质子说到宇宙坍塌,时间上,更是跨越了两千万年。

阅读中,因为要吃饭、睡觉,必须从书里出来,于是现实显得太憋闷,好像被关进了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赶快回到小说中,顿觉天地高远,时间浩荡,心胸为之畅快。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冬眠进行时间旅行,每到人类的关键时刻,苏醒,做点挽救或者破坏的事情,然后再睡,一直到时间尽头。

空间上,作者想象了多维空间的可能,最后的毁灭,一个缺德的外星人朝太阳系扔了一个二维的小纸条,整个三维的太阳系像高处的水遇到了引力,奔泻向二维,整个人类太阳系“九大行星”躺倒成一幅画,应验了北岛的诗句:人们在古老的壁画里,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

除了这种坐过山车一样的心理快感,小说也提出了一些严肃的问题,比如,外来生命对我们是否有害,人类善恶的尺度适用于其他文明吗?前一阵,科学家霍金也警告人类,不要总是天真地呼唤外星人,别引狼入室。这跟作者的思路不谋而合。

另外,小说启示我们地球该建立一个应对人类危机的权威的组织,不是街道大妈似的联合国。比方这次日本的大海啸,需要各国协同作出更宏观的反应,不然的话,覆巢之下将无完卵。

相比小说时空想象的丰富宏大,里面的人物略显平面化,其中的罗辑博士沉迷于醇酒美人中,放荡不羁且玩世不恭,关键时刻,浪子化身为英雄,力挽狂澜,怎么看都很像大侠令狐冲。

小说描写的理想女子,大多是那种长发飘飘的文静淑女,一个典型的理科生的梦中情人。有些情节也似曾相识,比如地球人和三体人的恩怨纠葛就很像中国和日本的某段历史。不管整个宇宙科技发展到如何神奇的境界,可一撕破脸打起来,还是那个许文强的上海滩。

康德说,人有两种敬畏:一个是头顶无限的星空,另一个是内心无限的思想。小说家对前者的探索已经神游银河系了;而对于后者,可能还没出中国的国境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