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SH 1

有那么一段日子,我固执地寻找Lush乐队的唱片。记得这个乐队的人并不多,名字不够响亮,音乐也只是一般的时髦,在他们很红的时候就已经过气,让人联想到某种好吃但易腐的热带水果。

乐队成立于一九八八年的伦敦,两个匈牙利与日本的混血女孩Miki Berenyi和Emma Anderson遇到了鼓手Chris Acland、贝司手Steve Rippon,组建乐队,起名为“Lush”。出道时很红,可运气似乎不那么好,并没有大厂牌抢着要签他们的场面出现。之后签在独立唱片公司4AD旗下,一九九一年换了贝司手,由Philip King担当。

现在归纳他们的风格,不外乎缥缈美声,以及Shoegazing,意为“自赏”。Shoegazing的音乐内涵暂且不提,有一个特征是在现场表现出极度的低调,眼睛看着脚下,如低垂的花朵,除了唱歌与演奏之外仿佛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Shoegazing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英国颇为流行,等到Lush乐队引领这股风潮时,它却迅速过气了。

据说这两对俊男靓女是情侣,Miki Berenyi和Chris Acland,Emma Anderson和Philip King,颇有偶像组合的潜质。乐队从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八年出了若干唱片和EP,卖得不怎么样,评论界也未给予好评。《Lovelife》是其中最棒的一张大碟,也没能让人对他们高看一眼。一九九六年Emma Anderson宣布离队,同年十月,鼓手Chris Acland由于抑郁症在家中悬梁自尽。

乐队解散,再也没有听到过其他三个人的名字。

时至二〇〇一年,Chris Acland死后五年,我在地球另一端的T市寻找他们的唱片。Dream Pop也好,迷幻噪音也好,在网上问了很多人都说不知道。我独自跑了T市的各个碟片市场,正版的、盗版的、打口的,都翻了过来,踪影杳然。他们在哪里呢?在网上我搜到了很多他们的介绍、乐队概况、评论,以及四个人在一起的照片。我找人刻录了他们早期的两张唱片,唯独《Lovelife》像尘埃落入荒漠一样消失了。

找唱片的心情,平常人很难体会。是一种渴。你需要它就像在吃了毒蘑菇以后需要一杯水,仅有的水,无可替代的水。那阵子只要路过唱片店就会从脑子里跳出“Lovelife”的名字,无可救药地钻进去翻弄唱片,十足的变态猎杀者,只纠结在那一个点上。我要她我要她,非她莫属,死而无憾。

最后是在一个摇滚论坛上,有个南京师范大学的女孩告诉我,她们学校附近的唱片店就有《Lovelife》。一月里我跟着春运大军坐火车到南京,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读大学的女孩,从摇滚一直聊到诗歌,她熟知Radiohead、碎瓜、绿洲、山羊皮等等。我问她知道Lush吗,她摇头。我把乐队的故事告诉了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