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本性之“真” 1

梁漱溟,生于 1893年,逝世于 1988年。

1911年毕业于顺天中学堂,此后再未上学。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艾恺,是因为采访梁漱溟并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而成为著名的汉学家。有人追问艾恺为什么要研究梁漱溟时,艾恺表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梁漱溟是中国 20世纪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他活了 95岁,其历史就是中国 20世纪的历史。他不仅敢于顶撞毛泽东,为中国农民说话,还曾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二是在 20世纪 20年代,只有他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了辩护。 ”(古川:《艾恺:因梁漱溟而成为汉学家》)

梁漱溟被称为“最后的大儒”,是从艾恺开始的,后来中国哲学界的领军人物汤一介等人也这么认为。

其实,梁漱溟早就是中国学界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了。只不过,越往后走,他就越是跨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学界中值得研究的文化大师。

梁漱溟的一大特点,是具有极其认真的品质,有时候极容易被别人认作“较真”、“轴”。

他对事和理较真,不说诳语,对别人如此,对自己也如此。

他是一位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但 1987年他 94岁的时候,却在“中国现代哲学史首届全国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这样总结自己:“我与哲学无缘。我不懂什么叫哲学。小时候读书,就喜欢思考些问题,想出家当和尚。当时,别人告诉我说,你所思所谈的是哲学,我说这就是哲学啊?你说是哲学,那么就算是哲学吧。我就是这样,误打误撞地进了哲学的门。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