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4)

在缺乏行动的动力时,梦想能给人多少帮助?首先,我们要考虑一下乐观的幻想来自何处。刚开始研究积极思维现象的时候,我怀疑乐观的幻想是产生于生理或心理的需求。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跟同事希瑟·巴里·卡佩斯(Heather Barry Kappes)召集了70名在校大学生,让他们在研究开始之前的4个小时里不吃不喝。在他们到达实验室之后,首先回答了一些问题,用于评估他们的干渴程度。然后,我们给了他们一些食物,其中包括又干又咸的饼干。这些饼干是我们故意安排好的,因为它们会导致干渴。随后,我们给其中一部分学生水让他们解渴,其他学生则没有。然后,我们让所有学生幻想一下如下情景:“你身在一家餐馆里,侍者为你端来一杯凉白开水,你端起杯子把水喝光了……”我们还让他们完成另一个情景描述——说的是有个朋友问他们加入健身俱乐部是否是个好主意——以此来引出他们与干渴无关的幻想。测试完毕后,我们让学生们用数字量表评估一下他们的幻想的积极或消极程度分别有多少;此外,我们还让一位独立的评判人做了同样的评估。

按照我们的假设,干渴的学生应该比不渴的学生在“幻想喝水”时更积极一些。事实果然如此。喝水的需求引发了人对满足这一需求的想象。

在亚伯拉罕·马斯洛这样的理论学家看来,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实现自我等)相比,干渴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近年以来,研究人员又陆续发现了其他几种高层次的需求,如胜任感、自主、与他人互动等。所以我很好奇,人在面临不同的、较高层次的需求时,是否也会产生乐观的幻想来迎合这些需求。

“人生要有意义或目的”,这是一个公认的较高层次需求。那么,要是不用每天早起上班,大家会有多么高兴或满足?我和希瑟·巴里·卡佩斯在德国一个大城市的数个政府机关的等候室里调查了85个人。首先,我们让他们仔细阅读了一段话,这段话的题目是《是什么赋予了人生意义》。其内容的大概意思是,工作造就了人,给了人生意义。但是,我们给出的文字内容稍有不同。半数被测试者(皆是随机选取)读到的内容旨在激发读者的人生目标,而另一半被测试者读到的内容只是含蓄地指出人们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接下来,跟以前的研究中一样,我们让被测试者完成不同的情景描述,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幻想。其中有个情景描述是这样的:“你申请了某家公司的某个职位,现在,你正坐在接待室里准备面试。这时,考官走了进来,与你握手,把你带到办公室里开始面试……”我们还让被测试者评价一下他们的幻想的积极或消极程度。有些被测试者给出的是非常乐观的幻想,如:“我对这次面试鼓足了劲儿,跃跃欲试。我有机会得到喜欢的工作,所以我才准备得这么充分,而且,我一点都不紧张。”另一些被测试者的幻想就消极多了,如:“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犯错。我必须好好表现才行,脸上要一直带着笑容,举止要自然。咖啡——要还是不要?该死,我的求职材料全乱套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