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1)

那么,幻想是否就是毫无益处的呢?人们是不是应该戒除乐观的幻想,对沉湎于美梦的行为感到羞愧呢?

从弗洛伊德开始,有很多心理学家对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弗洛伊德认为,乐观的幻想会在短时间内令人感到愉悦,但长此以往,人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妨碍,并且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神经质行为。他还认为,人的幻想或“白日梦”是对消极现实的弥补,在此过程中,人会做出有违道德或非理性的行为。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戒除乐观的幻想。20世纪中期,新弗洛伊德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学者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只有将思想与现实相结合,摒弃幻想,才是“健康的心态”,才能实现自我。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丽·雅霍达(Marie Jahoda)是这样说的:“……这种对现实的认知才是健康的心态,其脑中所想与现实是一致的。”特别是,此人要认同自己身上那些自己都不喜欢的特质。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宣称:“心理健康的人觉得可以接受自我及本性,而不会感到懊恼或委屈。”——这可以看作是对美梦和憧憬的暗中批判。

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存在,并且不仅限于学术领域。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评论家对理想化和乐观幻想的观点横眉冷对,因为它们没有站在“现实”的地面上。2009年芭芭拉·埃伦里奇(译注:Barbara Ehrenreich,美国女权主义者,政治活动家)出版的《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一书就对乐观幻想进行了严厉批判,她将其称作“对人的蛊惑”。埃伦里奇倡导“大家应该擦亮双眼,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不要在情绪和幻想中加入任何色彩……”我们要将喜怒哀乐的干扰挡在身外,眼里只有客观现实——连自己不喜欢的那些现实也要看在眼里。“现实主义,甚至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译注:是一种预测消极后果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心理策略),都是生存的先决条件,不仅对人是这样,对所有动物都是这样。稍微观察一下随便一只野生动物,大家也会被其警惕性所震撼。”

可是,野生动物是一回事,大学生就是另一回事了。23岁的瑞琪儿刚从大学毕业,现在居住在新英格兰地区(译注:New England,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的6个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城市里。4年前,她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有过一次痛心的经历:她的男朋友蒂姆因贩卖毒品而被捕入狱。蒂姆可不是一般的男朋友,他是瑞琪儿的真爱(或看起来是这样)。她曾在一篇未发表的随笔里写道:“我们相爱,因为别的毫无意义;我们相爱,因为我们离不开彼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