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的代价(2)

要想彻底了解乐观幻想对企业绩效的妨碍程度是很难的,它所造成的经济价值流失有多少也难以测算,因为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断出——幻想会令人付出巨额代价。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有一句名言:“毋庸置疑,少数思虑深远又意志坚定的人就能够改变世界;事实上,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尽管如此,随便问一问经理或管理人员,他们都会对此观点心存怀疑。虽然具体数字无法得知,但据估计,每年至少有一半的企业改革胎死腹中。这个论调在企业顾问及其他商业专家之间已广受认同,而他们认为造成企业改革失利的罪魁祸首也是五花八门。在最近一次对企业高管的调查中,他们列举了很多原因,如“缺乏清晰的时间安排和(或)可达成的目标,以此来衡量取得的进展”“管理高层不愿承担义务”“缺乏沟通”“遭到员工抵制”“资金不足”等等。创新计划似乎是尤其难以执行的《赫芬顿邮报》(译注:The Huffington Post,是美国当今最具影响力新闻博客网站,于2005年创办),曾发表了一篇日志,列举了多达56条造成企业改革失利的原因。

再以创业为例。一般认为,有一半多的新生企业撑不过5年时间。那么,那些不计其数的、从未真正付诸实施的创意和想法都怎么了?一位资深企业顾问曾说:“在我见过的那些人里,有些人觉得改革本身是一件好事。不论是创新理念、新产品、新策略,都是很不错的东西,而这些想法有时候变得太显而易见了,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成。好像是一旦有了想法,就能成功了一样。”跟在个人生活里一样,在工作上,“幻想”同样抹杀了我们行动的动力。

我们对幻想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尚无清晰把握,但我们知道,如果身为一位政客,想要在经济上取得业绩,那么在你的就职演说上就不要发表太多有关经济态势的乐观言论。如果你是新闻工作者或分析人士,要想经济蓬勃发展,就不要公开表示对经济前景的心满意足。如果你想在自身层面有所进展,如减肥、康复、求职、求偶,在高枕无忧地做白日梦之前最好三思。若想保持干劲、达成目标,不论是个人、大型企业、还是整个社会,乐观的幻想都不是明智之举。

我并不是说憧憬未来就意味着“注定”失败。我的研究结果所展示的,只是统计学层面的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亦即取得进展和原地踏步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可能性也是不可小觑的。根据我20年来在不同背景下、使用不同研究方法所做的多种重复研究,如果大家沉湎于达成目标的美梦之中,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一只脚已经迈进成功门槛的话,那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人生不是这样“运转”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