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屠格涅夫传》(2)

莫洛亚首先给我们展示了屠格涅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在十九世纪俄国这个封建专制的国度里,贵族对农奴可以肆意妄为;而在沙皇(尤其是有“大棒”之称的尼古拉一世)面前,他们也是没有自由权利的臣民。与此同时,每个家庭又有自己的暴君,例如屠格涅夫的母亲,专横恣肆,子女们只有俯首听命。关于这些,别的著作语焉不详,莫洛亚则作了详尽具体的叙述,从而使我们对屠格涅夫成长的社会环境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正是这种环境导致他的反农奴的倾向,养成他优柔寡断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孕育了他笔下多余人的性格。大家知道,在俄国文学中,屠格涅夫在多余人形象的塑造上,可说是集大成者。这固然因为他身上带有多余人的某些气质(如在爱情问题上和处事上所表现的矛盾心情和犹豫不决的态度),一个作家常常爱写他最熟悉最亲切、从而也最能激动他心灵的事物。不过也应看到,在客观上,他笔下的人物同他都是同一社会环境的产物。

莫洛亚进一步以丰富的材料展示屠格涅夫的生平:他的生活、他同友人的交往、他的爱情、他在当时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论争中的思想立场……作为传记小说作家,莫洛亚使用的方法,主要不是分析,而是叙述,在许多地方则是描写。他显示给我们的是具体的材料以至生动的形象,给我们以感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这位俄国作家的创作。比如说,屠格涅夫笔下人物的性格,甚至他们的社会作用,大多是通过爱情来表现的。这固然因为爱情是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从莫洛亚的书里我们了解到屠格涅夫对爱情的独特的态度,便会知道,他在这方面感受很深,因而能够从这方面挖掘人物的个性底奥,并想象他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对于屠格涅夫写作小说,特别是写作六部长篇的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具体境况,别的著作只谈到片鳞只爪,在这里则有充分展开的交代。不是说这里有很多的新发现,其可贵之处在于莫洛亚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比如说,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的情况,农民对“改革”的失望和感到被欺骗的心情,知识分子中年青一代对自由主义的厌弃,父辈和子辈的矛盾,社会对《父与子》的反应,民粹派和“到民间去”的运动等等。了解这些情况,我们读小说时就会感到亲切得多。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屠格涅夫晚年怀念祖国及其在爱情问题上新感到的寂寞和矛盾的复杂心情,这对我们理解他的晚期作品,诸如散文诗和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是不无帮助的。

书中引用的材料,很多是作家的书信。这在《屠格涅夫全集》出版之前固然弥足珍贵(本书写于1931年,《全集》出版于1960—1968年),就在《全集》出版之后的今天,也仍很有价值。要知道,我们如果要从屠格涅夫的大量书简(十四厚册)中找出有用的材料,真不啻披沙拣金!

法国是屠格涅夫的第二祖国,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经常侨居法国,七十年代后就在那里定居了。莫洛亚虽然没有来得及见到屠格涅夫,但他是法国人,收集材料有其方便的条件。书中关于屠格涅夫在法国的活动,他同名作家乔治·桑、福楼拜、莫泊桑、左拉、龚古尔兄弟的交往及促膝谈心、切磋艺术等记载,是很有价值、颇饶趣味的篇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