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屠格涅夫传》(1)

文学家各有自己的“命运”。被誉为俄国“三巨头”的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很有意思的例子。他们的年龄相差不过十岁,而其际遇先后却颇为不同。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屠格涅夫首先驰誉于欧洲文坛;自八九十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托尔斯泰继起成为照耀欧美文学的巨星;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陀思妥耶夫斯基骎骎日上,在当代,主要在现代派作家心目中,他几乎成为独一无二的权威。他们可以说是“各领风骚”数十年。推其彼此递嬗的原因,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引起的读者群思想的演变。须知文学的共鸣主要是思想的共鸣。至于屠格涅夫,据许多人的看法,是由于艺术上稍逊于其他两位作家。这也是事实。但这里也不是没有争论。例如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称屠格涅夫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认为屠格涅夫是“最伟大的作家”;而对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却颇有微词。最突出的是法国艺术学家泰纳,他不仅十分推崇屠格涅夫,甚至说,“跟他并列,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好像是天才的外行人。”这些见解不免失之偏颇,甚至近于怪诞。但不可否认,屠格涅夫确自有其独到之处。他的满怀激情、富于诗意的少女,涉笔成趣、淡雅清新的风景画,他的匀称而经济的结构,洗练和细腻的风格,朴素而优美的语言,以及自然而隽永的抒情笔触……所有这些,在世界文学中也许罕有其匹。

屠格涅夫早就赢得我国知识界的喜爱。他的作品几乎已全部译介过来,一些译本还出自巴金、丰子恺等名作家之手。可惜的是,我国对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关他的中文资料也深感缺如。过去译过的苏联研究者比亚雷和普斯特沃依特的两本评传,就其对作家思想发展和作品思想内容分析的科学性而言,不失为有价值的著作。然而其共同缺点是对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艺术重视不够。我们这里介绍给读者的莫洛亚的《屠格涅夫传》正好填补这些方面的空白。

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是法国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一九八三年起)。著有长篇小说多种,其中有的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他参加过这次战争);更多的则是以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为题材。他从一九二三到一九六五年四十年间,还写过不少名作家传。除这本屠格涅夫传外,尚有雪莱、拜伦、乔治·桑、雨果、三仲马和巴尔扎克等人的传记。正是这些传记给他带来广泛的声誉。

莫洛亚这本《屠格涅夫传》的优点是什么呢?

文学研究中一般有两种倾向。其一只注意作家的私生活,几乎把作品纯粹看作作者的自传。研究者醉心于搜罗作家的生活轶事,埋头于琐屑无聊的考证。他们忘记了作家同时代、社会和阶级的关系,忘记了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我国红学中的考证派是这种倾向的典型代表。另一种倾向正好相反: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方面,不重视作家的生活和个性,不知道任何作品的社会内容都是通过作家个性的三棱镜而反映出来的,正是经历和由此形成的个性的千差万别使得同一阶级的作家,其作品也各具异彩,就像一座森林中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那样。这些研究者至多只能说明作品反映了什么,至于作品何以是这样那样地反映出问题,则瞠目结舌,不知所对了。上述两种倾向,莫洛亚这本书是注意到了,虽然也还有些问题。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