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不完全肖像(2)

30—40岁:夹缝中的风华正茂

男性气质 在夹缝中生存的30岁男人,他们已经失去所有可以为自己掩饰没钱的借口,所有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一部分男人会暗暗发誓: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也有一部分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儿子。有强烈危机感的男人会长远考虑现在的工作是否是自己一生的事业。为此他们不惜放弃高薪高职,勇敢地孤注一掷;当然,也有人仍然在浑浑噩噩度日如年。

社会空间 很多商家明确把消费目标群定在三四十岁的男性身上,特别是35岁到40岁的男性,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这个年龄阶层的男人都是具备的。他们将婚外情界定为家庭之外让自己快乐的情感源泉,家则是自己的港湾。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35—40岁时男性中年危机会达到巅峰状态。

如果问,三四十岁男人的标签是什么?他们其中有人逃脱不了凤凰男、剩男、猛男、经济适用男、出轨男、毒男、IT男、文艺男、花心男、男颜知己、离异男这些。

如果问,未来的男人是什么样子?或许他们变得没有身材,没有体魄,没有优雅,但是,他却很会挣钱。

社会的进步给现代男人提供了“养家糊口”更便捷的办法,再也不是农耕时代的男人依靠体力耕种,或许只是在他们弹指之间轻轻地按一下键盘便已经身家百亿,男人再也不必因为体态的健美或者肌肉的力量来博得女性的愉悦,财富成为衡量一个男人成功与否的必要标准。

生于70年代的男人是这样一拨人:赶着“文革”的尾巴出生,从小就被要求“为革命保护视力”,在文化革命的狼藉中成长,唱着“实现四化”的口号,在红色教育下努力成为“四有新人”,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

生于70年代的男人听得最多的是:从“英明领袖”“除四害”“大快人心事”到“80年代第一春”“新长征”“农村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他们目睹了一场掷地有声的变革。在校园里听得最多的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牧马人”曲啸、张海迪、赖宁、女排精神……

生于70年代的男人最尴尬的是:苦干加实干加蛮干挤进大学以后,最后发现红皮本本滥了全国;好不容易毕业了,又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博士、MBA、托福、双学位才算拉风;全国取消福利分房;紧接着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挤进自由经济市场,活得像只缺氧的鱼;到谈婚论嫁,想找个80后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没房没车人家就不愿意嫁给你;终于找到一个老实本分、不计较物质的老婆,计划生育仍然没完没了。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显然谁都落不着这个好。

生于70年代的男人的现状是:曾年少轻狂,但早已荡然无存。早一拨70年代初期的男人已到“四十不惑”年龄了,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算得上“中流砥柱”了,想凭能力混得人模狗样,却要“拼爹”。望着父母一天天老去,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那点积蓄还在一天天贬值缩水,积攒了一辈子还不够房贷的“首付”,终于七拼八凑攒够了首付,高额的房贷利息压得喘不过气。

话虽如此,但在80后的女人眼里,70后的男人是香饽饽,是“中国最完整的一代”。虽然他们没能赶上“文化大革命”,却有一双经历了“文革”思想守旧的父母,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他们天生内敛、性格沉稳,思想开明且又含蓄,绝不会顽固不化。在他们身上既能看到60年代男人的稳重,又能看到80年代男孩的洒脱。最重要的是他们懂事,敢担责任,不会像80后的男人随口抛出“离婚”,也不会像五六十年代男人那样没激情、沉闷。在经济上虽然没有跨进“中产”的行列,但达到小资水平,对70年代男人来说不算十分困难。70年代的男人虽然是各种改革的“试验品”,而今天,他们低调与平凡得差点被历史遗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