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李双良 4

老伴不吭声了。李双良语调凝重地说:“那过去的十几年,我没能为党多做工作,愧对了党,现在党给我彻底平反了,恢复了我的党籍,放手让我工作。我是共产党员,搬不走渣山心难安啊!”夫妻俩一直谈到深夜,老伴想通了。

两个儿子也积极支持李双良,在太钢车队工作的大儿李虎森常在节假日主动给年迈的父亲当助手。1982年的那个冬天的每个星期天,李双良总是早早地起床,草草吃过早饭,便吩咐儿子:“虎森,去拿测量工具,准备上渣山。”

到了渣山,父子俩冒着风寒测量完渣山一角,又用小平车把十吨废渣样品一车车地拉出去。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李双良把白天测量出的数据摊到桌上,一笔一笔地计算起来,算不明白时,便叫醒酣睡的儿子帮着算。桌上的闹钟滴滴答答走向凌晨时,李双良窗口上的灯光仍然亮着……

那年冬天,李双良父子的每个星期天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那年冬天,单是测量渣山,李双良父子的鞋就磨破好几双。

为了从另一个角度论证渣山的储量,钢厂几十年的出渣记录也被李双良一笔一画地抄录在笔记本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上百次的实地调查,李双良对渣山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后来,他依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大胆地提出了治理渣山的独特创新方案。太钢公司领导专门召开会议,对李双良提出的治渣方案进行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

1983年4月20日,李双良与公司签订了治理渣山的承包合同,李双良被公司委以治理渣山的总管。

治理渣山的序幕拉开了。

“启程”那天是1983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李双良同他请来的80多个老伙伴及公司配备的100多名工人开着公司配备的13台大型设备及由各方人马拼凑起来的数百辆小平车、拖拉机浩浩荡荡进入了渣山。一车车的钢渣运出渣场,倒进事先联系好的太原东山大槐沟里。

在热火朝天的场面中,人们却看不见李双良这个治渣的“主角”。了解内情的人知道,他正忙着“招兵买马”。当时,李双良有三件事急需解决:运渣的汽车,倒渣的地方,运渣的人。

在以人口众多著称的中国招收几百几千个民工不是太难的事,李双良只是到几个民工包工头那里去跑了两趟便搞定了“招兵”之事,包工头们同李双良都很熟悉, 知道老汉人品好,信誉不错,加上李双良答应:到渣山运渣者,绝不拖欠工资,每月底按时兑现。这种结算方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李双良一呼百应,600多民工 很快就齐聚渣山之下。

600多名民工按事先规划好的区域、工序,有的爆破,有的翻渣,有的拣废钢铁,有的装车。300多辆小平车穿梭往 返,把拣出的废钢铁和分类处理过的废渣按指定路线汇集,再装上汽车外运。回收的废钢铁直接运到太钢炼钢厂。李双良全部按工序、工种实行了严格的承包责任 制。对渣场正式职工实行按工段承包,按回收废钢铁数量提奖金。过去迟来早走的职工纷纷提前上班,自愿加班。有的民工干脆就近在渣山山坡上搭起了临时工棚。

李 双良发现,尽管民工们的积极性高,但光凭那几百辆小平车根本难以解决运力的问题,于是,他找到了太原市交通局交通管理站,摊开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讲每吨 废渣至少含有50公斤废钢铁,一月处理十万吨废渣,可回收5000吨废钢铁。按收购价每吨120元计,可得60万元,除去人员工资、运输费用和其他开支, 还有大量节余。转弯抹角地算了一通账,李双良这才摊牌说:自己想在交通管理站租60部汽车拉废渣,费用到月底结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