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民族葡萄酒的崛起之梦 7

按过去的经验,问完这样的问题,财大气粗而又叶公好龙的老板们一般都会知难而退或拂袖而去。沈忠勋回忆说:“那天问完文泉,我以为他也会走,都准备起身送客了,可他没有打退堂鼓。”

当时的情形虽有些尴尬,但遭遇尴尬的张文泉依旧微笑着与沈忠勋交流:“我的确不懂葡萄酒,但我不能搞懂了再做。因为做事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不懂我可以边向你们这样的内行学习请教边做……”

微笑是最具亲和力的介绍信。沈忠勋的心态发生了些微变化,他耐心听着张文泉往下说:“对于资金,我有焦化厂等企业作为后盾。酒庄搞起来,即使十年八年不赚钱也能支撑下去。至于能不能耐住寂寞,我想应该不是问题……”

尽 管张文泉信誓旦旦,沈仲勋仍不看好张文泉投资葡萄酒,只是从业务的角度给张文泉谈了很多。但是,张文泉后来的举动彻底改变了沈忠勋的看法。“他回去不久, 就打来电话,说栽葡萄树的地已落实好了。过了十多天,又打电话说葡萄树已栽下去了。我还有些不信,到城北塬去一看,果真如他所说。去后,听我说葡萄树需要 水源保障,张文泉又花1900多万元修建水库,铺设滴灌网线,还解决了区域6个村15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沈仲勋被感动了。过去的几年里,他曾走访浙江、广东等地100多家酒店及商务会所,他发现,几乎半数以上的葡萄酒都被进口葡萄酒占据,中国葡萄酒在中低端市场更具竞争力的年代已经过去,国产葡萄酒原来的价格优势也不复存在。

他大声疾呼:中国的葡萄酒需要突围!但应者寥寥。

张文泉的行动,使沈仲勋觉得一支突出进口葡萄酒重围的生力军已经出现,他觉得自己遇上了一个愿意为发展中国葡萄酒事业作出奉献的知音!

沈仲勋承认:乡宁城北塬之行成了他以及他所在的葡萄酒学院与一个企业家牵手酿造民族葡萄酒崛起之梦的开始。

11

那之后,细心的戎子员工们发现:沈、张二人相互间的称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沈仲勋不再客气地称张文泉为“张董事长”而叫他文泉,张文泉则叫沈仲勋为大哥。二人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有员工介绍:现在,沈忠勋几乎一两个月就要到一趟乡宁城北塬。

而媒体则一语道破天机:沈仲勋之所以把中国民族葡萄酒“唯一希望”寄托在戎子酒庄,是因为他就是酒庄的总规划师!

媒体的报道并不完全准确,但应该说,将在西方发扬光大的葡萄酒纳入中国文化议题并体现在戎子身上,的确有沈忠勋的意见--一种与张文泉一拍即合的意见。

张 文泉说,一些酒庄建筑风格、设计理念的欧化,可能使中国人自主投资建设的酒庄成为外国人的“嫁衣”。这种观点与沈仲勋倡导的做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葡萄酒不谋 而合。于是,企业的意图与专家的意见经过碰撞,决定了戎子酒庄“优质葡萄种植、高档葡萄酒生产、农业生态观光、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企业发展方向。

接下来,紧锣密鼓的建设开始。2007年,戎子酒庄投资2个多亿,建成3500多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同时,开始了餐饮、观光、演艺等衍生产业的经营探索。 

沈忠勋告诉记者,他已和张文泉商议,今后还要搞原生态旅游:在远古式的茅屋里,没有电灯,只有点明用的松油;没有火柴、打火机,只有火镰;没有水,但室外 有水井;厨房里没有煤炭天然气,煮饭只有自己到山林里捡拾柴火;想吃肉食必须自己拿着弓箭到山里打猎,否则只有吃红薯之类的食物……

讲到这些,记者发现,沈忠勋的眼中泛着激动的光芒,他已被自己描绘的那种意境陶醉,“这种生活,让城里人--特别让城里的小孩来体验一次,相信他一定会终身难忘!”

沈仲勋这些返璞归真的设想及酒庄的复古文化特色、经营理念被酒庄现任经理刘一笑归结为“是戎子酒庄与古代文化的一种牵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