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终有一天会毁掉青春(1)

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温水煮青蛙。

在北上广这种繁华都市,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以自己为圆心,自己的手为半径,开始画个圆。你会发现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这个圆圈里。

这个圈,叫作舒适区。

今年年初,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见到一个许久没见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刚刚被公司解雇。我问他,一个月没见,最近忙啥呢。

他说,没忙啥,待着呢。

我问他,啥叫待着。

他挠了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就觉得时间好快,这一个月啥也没干就过去了。

旁边的朋友在创业,整天焦头烂额,于是问,啥意思,还能有这种状态,一个月不知道做了什么?我要给你点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

他说,滚。

我说,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你,你这个月是不是觉得自己过得特别无忧无虑,恨不得连电话都想丢了。

他说,电话还是得要的,不过每次电话响起确实还是有点紧张,总觉得自己安稳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点点头,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说,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待着,这种“舒适区”一旦建立,你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地爱上周围的墙,恋上这舒适的小屋,从而不愿意飞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实舒适区本身没问题,就像家一样,温暖舒服,每个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强,你放弃了去外面看看的梦想,是挺可惜的。我们都有过想出去看看然后被爸妈叫停的时刻,但大多数坚持出远门的孩子,也没有忘记过回家的路,回家后,不仅眼界开了,知道世界变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着手下一次旅行的计划了。

看,他们的舒适区,就这么变大了。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她毕业后去了一家国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有规律无意义,只有周末,才像被赋予了灵魂一样,一番打扮后逛街约会去了。

我跟她聊过舒适区,她告诉我,我这才不是舒适区,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时工作的,而且我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很规律很努力的。

我说,那工作一年了,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她想了想,说,你别说,好像还真没有。

其实,舒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天无所事事,另一种更可怕,因为很难意识到,就是无意义有规律的循环。而后者,更是许多人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累很忙,不过是无意义地循环着,这样的生活,过着只会觉得舒服,却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