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忽必烈汗赐予的金牌(2)

忽必烈汗在给教皇的官文中提出,希望能派“一百名学识渊博,熟悉七艺,能言善辩且熟悉基督教教义的智者来教化他的子民”。这些人要在蒙古人中宣传基督教,也就是说,“要能让他和蒙古帝国的偶像崇拜者们,以及皈依了其他宗教的信众明白,他们现在的宗教信仰是错误的,而且供奉在家中的神灵都是邪恶的”。教皇派来的使者要“让所有的人都相信,基督教比其他宗教信仰好得多”。这番话在深信忽必烈就是恶魔之子的教皇看来,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上,这倒也符合忽必烈喜欢探究和尝试新事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教皇和他的使者们真能按照忽必烈所希望的那样去做的话,那么“大汗和所有蒙古达官显贵就都有可能成为基督教徒”,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弃绝其他宗教信仰。

忽必烈还希望“他们带回一些耶路撒冷耶稣墓冢上方点灯的灯油,他认为耶稣是能给人类带来福祉的神之一,所以他对耶稣非常崇敬”。不过,他只是想让耶稣成为蒙古万神殿中众多神灵之一,而不是取代其他的神灵。忽必烈的这一想法和教皇的期望之间有很大出入,而且他的想法根本不会得到罗马教廷的认可。但此时波罗兄弟只想着个人安危,哪里还有心思去和忽必烈理论神学,为了能安全返回威尼斯,他们再三向忽必烈保证一定会按他的要求完成使命,带回一百名智者并且从圣墓取回灯油。不知兄弟俩是否真的认真考虑过自己有无能力去完成所承诺的每一项任务,但至少在当时的条件下,仅带一百名智者原路返回蒙古这一项就根本无法实现,而从圣墓中取回据说能医治身心疾患的灯油则另当别论,因为他们早就知道亚美尼亚的教士靠出售圣灯油而大肆敛财,所以波罗兄弟俩才认为他们完全可以出高价买回灯油。

为了确保两位威尼斯客人的人身安全,忽必烈汗还按照蒙古习俗为他们配发了一块刻有他的印章和签名的金牌。这块金牌是蒙古皇室的通行牌,证明尼科洛、马费奥及科加达尔三人是忽必烈汗的钦差,沿途所有的官府都必须像见到了大汗本人一样,给他们提供住宿、马匹和护送。任何人不得违抗,否则便有“犯上之嫌”。

一行人离开大都二十天后,科加达尔便因身染重病而被迫放弃。在随后的行程中波罗兄弟仰仗着大汗所赐的金牌一路畅通无阻。

不久,兄弟俩顺利到达位于小亚细亚幼发拉底河西岸的一个小港口城市莱亚苏斯,并在这里登船开始了他们最危险的一段旅程。在陆地上时,他们只是担心会遭遇敌人,但上了船后,他们内心时时充满了恐惧,因为在当时,只有勇猛无畏或者走投无路以及头脑发热的人才会选择水路,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凶险莫测的海浪。

但是这次,命运之神似乎格外眷顾兄弟俩。1296年,他们平安到达目的地,即位于现在黎巴嫩以南,以色列北海岸的一个古老的海港城市阿迦城。

阿迦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很早就有人类生活在这里,历史上曾数易其主。1191年,法国菲利普二世和英格兰狮心国王理查德从穆斯林苏丹萨拉丁手中抢夺了阿迦城,并从此把它当作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有段时间,这里还曾被当作十字军的大本营。

1350年,日耳曼神父鲁道夫称“这是一座宏伟的阿迦城”。他说:“阿迦城里的建筑物石材多采用方形的石头,城里到处都是高耸坚实的塔楼,街道非常整洁,所有房屋的围墙都用石头砌成,整齐划一。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建筑物的围墙上装有玻璃窗和装饰画,街道上还专门铺设着柔软的布料和一些精美的帆布用来遮挡太阳光。”

对于前往东方的波罗兄弟和所有基督教十字军、穆斯林士兵和犹太商人来说,阿迦城是必经之地。让鲁道夫感到吃惊的是,“这里的贵族出门时就好像在举行皇家游行活动。经过一番精心打扮的贵族头戴金冕,身后跟着武士、随从、雇佣兵还有仆人,他们的衣服和战马都用金银装饰过,似乎在互相攀比衣着的华美和所用物品的新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