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是一个发生在北宋时候的故事,宋哲宗元祐初年。
这一天,苏轼想要圆一个很久以来的愿望——他想去拜访他很尊敬的一位前辈词人。可是,由于拜访无名,苏轼就请他的学生黄庭坚去代为传达他这个愿望。以苏轼当时的名望,他想去拜访谁,那人多半是要受宠若惊、欣喜若狂的。没想到,那位词人听了黄庭坚的传话以后,只是冷冰冰地回了一句:“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现在朝廷中当权主政的人,多半是我们家原来的门生旧客,连他们我都没时间见,哪里有空见你这个小辈呢?(陆友《砚北杂志》卷二)
这个时候的苏轼,论年龄,已经年过半百;论地位,早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文坛盟主、政坛要员。连他想见都见不到的名人,也许我们都会觉得很好奇:这个人难道是朝廷元老、皇亲国戚?还是比苏轼还要厉害的大学者大文人?否则,以苏轼当时的地位和名气,谁不是绞尽脑汁争着想去见他一面,求个签名什么的呢?可这位词人架子却大得很,连鼎鼎大名的苏轼都吃了他的闭门羹。这个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这个人,就是晏几道。虽然我说他是苏轼的“前辈”,其实从年龄上看,他比苏轼大不了几岁。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晏几道约生于1030年(一说生于1038年),卒于1106年(一说卒于1110年),可以说是苏轼的同龄人。但是,从辈分上看,他又确确实实是苏轼的前辈。因为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出自晏殊之门,而晏几道正是晏殊的儿子。这样算起来,晏殊是苏轼的师爷爷,晏几道则是苏轼的师叔辈。因此,苏轼对这位年龄相仿的小师叔是比较尊敬的。晏几道呢,也不妨在大名鼎鼎的苏轼面前拿出长辈的架势来。
但,我在这里讲这个小故事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明晏几道在苏轼面前搭架子“倚老卖老”,而只是借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连苏轼都不愿意见的人,可想而知,他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态度不是敞开心扉,积极融入,而是心门紧闭,拒绝接受。外面的世界无论多精彩,都与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