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明星俱乐部(5)

我上高三时开始给《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写稿,大约是1959年某天,收到报社寄来的一张电影票,地点就是这个工人俱乐部,报社会以什么片子来招待它的通讯员和作者们呢?直到开映前我也不清楚。灯暗了,开演了,是部译制好的意大利电影《罗马十一点钟》,不知别的观众感受如何,于我来说,是多层次的洗礼,首先是人性的洗礼,这部影片以在罗马发生的一桩真实事件为题材拍摄而成:众多女性为争夺一个打字员的职位,把应聘场所的楼梯挤垮了,酿成有死有伤的惨剧。当年引进这部电影,不消说是为了教育中国人民“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当然,影片制作者是意大利左翼艺术家,确有抨击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的用意,但于我而言,受到震撼的,却是对复杂而微妙的人性的揭橥。在经历了惨剧后,影片结束时,仍有固执地凌晨去等候面试的女子,在风中瑟瑟发抖,俗众就这样卑微地生存。其次,影片对我进行了一次审美洗礼,使我懂得,群戏也可以构成动人的作品;线性叙述与环状叙述都能形成对读者观众的牵引,问题在于如何巧妙穿插;悲剧中可以嵌入喜剧因素,催人泪下与令人莞尔同样必要;给出结论不如让欣赏者自己去回味琢磨。后来翻阅电影史,知道《罗马十一点钟》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潮流中,与《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等齐名的经典之一。

在隆福寺商场里面,有个小剧场,专门上演曲剧。有个小剧团,长期在那里面演《清宫秘史》。后来魏喜奎在那里演出了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大约在1956年,有天忽然周恩来总理去那里看了这出戏,虽然看完并没有上台与演员握手,也没有说什么,但记者一报道,这戏就红了,后来新凤霞的评剧版本也大受欢迎,过几年,魏喜奎就拍摄了彩色戏曲艺术片。周总理到隆福寺看《杨乃武与小白菜》也成为这条街历史上的一桩盛事,刚刚故去的诗人柯岩,她那首名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记得里面有句“他在出席政治局会议”,其实无妨加一句“他在隆福寺小剧场看剧”。

十年动乱,隆福寺古建筑荡然无存,隆福寺街也面目全非,明星电影院好像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蟾宫则改为了长虹。现在明星恢复了原名,长虹没有改回蟾宫,现在的电影全是彩色,而且全是大屏幕,还有3D功能,以长虹来比喻也确实比蟾宫更贴切。工人俱乐部则改名为个人文化宫,里面的娱乐项目更加多样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