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春:礼行(4)

前两年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我叔叔和婶婶的女儿发了一个维吾尔语的朋友圈,写的:祝我所有的穆斯林朋友们过年好!

不管有多大的仇,都不能把这个仇延续到你的朋友、你的同事,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和你一样的普通人身上。只有当仇恨的火焰慢慢消失,人们才会回到正轨。但直到今天,火焰还在不同的角落,星星点点,此起彼伏,继续烧着。

前两天我又去了阿吉大哥的餐厅一趟,他们特别高兴,我还提前打了电话让他们给留个烤全羊。大哥说:“烤全羊送给你。”后来他还告诉我,他在上海开的七家餐厅,现在就剩这一家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也没办法,房东被施加压力,不让开了。现在仅剩的这一家因为时间长,十五年了,关系非常好,房东面对压力也死活都不肯让我们走。”我听完心里很难受,开餐馆能怎么样呢?每次吃饭还能看到表演,都是服务员自己上去弹个琴跳下舞,人家就是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上海以前没有新疆菜,因为阿吉大哥的这家餐厅开了以后,新疆菜成了上海的一个风潮,也成了上海的一个特色。

我一直觉得上海是一个包容性极其强的地方,印度人可以过来开餐厅,美国人可以开餐厅,中东人也可以开餐厅,为什么维吾尔族人就不能开餐厅呢?这真的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不应该仅仅说“我们是新疆人,我们去给新疆代言”,我们应该站得角度高一点,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大家都是一样的,谁也没有特权,谁也没有歧视,大家都应该是相互平等的,而且是融合的,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并不是只有民族之间有差异,就连住在一个房子里的两口子都会有一些不同。我媳妇是成都人,我们的不一样主要就是生活习惯。我爱喝奶茶,媳妇不喝,但也从来不会说我不能喝奶茶。我从娘胎里出来就吃羊肉长大,爱吃手抓饭,我媳妇家现在就很喜欢吃手抓饭,连我丈母娘以前说吃不了羊肉,但我从新疆带过来的羊肉,做出来她就爱吃,抓饭也没问题。这些都是出自一个尊重,需要主动去接受,就能融合。一些人觉得新疆人都是暴徒,新疆到处都是暴恐,但更多人在自己接触、了解之后发现不是那样的。我们也不能太过于强调尊重,变得很多疑,很形式,自尊心变得特别强,伤害也就更多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新疆人都应该做点事情,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你可以把它抹掉,但是我觉得这个标签基本上是人生当中抹不掉的。你出生的那个地方,你在那儿长大。你可能移居到别的城市,或者成为一个外国人,你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甚至说一口英文,但是你成长的记忆是抹不掉的,根上的东西是抹不掉的。那么既然抹不掉,我们为什么不去为这个标签做一些好的事情呢?

个体还不仅仅光是个体就行了,如果能把一个个个体的故事组织在一起,能展现出来的真实也就会更有力量。

从上海,后来到北京,直到现在这么多年,我还有喝奶茶这个习惯,自己都觉得奇怪,每天早上起来我会自己烧一壶奶茶。每次喝着热热的奶茶,我心里都会涌出一种感觉,特别希望时光倒转,回到十几年前、二十年前,所有一切都回到我小时候看见的那一片景象中去,所有人都在一起,大家都其乐融融。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