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未来,跳槽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而跳槽的风险和成本会越来越低。一是因为基于生存的压力会越来越小,工作的意义很少是为了解决温饱地活着,更多是为了探索人生价值的意义。尤其对于现在的“90后”,时间已经证明,“90后”不是“脑残”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对于人生,对于职业,有着自己的判断和姿态。如果觉着一份工作没有提升价值,不有趣,不能满足自己的成长和价值观,可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当年的我们太保守,太扭捏,而他们更无所顾虑,更敢想敢做。和他们聊天,总有种过不了多久,我们这些老人家要给他们小后生打工的深深焦虑感——世界是他们的。
最近开始接触创投圈,接触了很多有想法的“90后”,他们好些都是从投行、咨询、500强、体制内跳出来自己创业,做一番事业的。问原因,有些说是感觉自己原来的岗位太老气了,太无聊了。或者当他们觉得碰到职场晋升的天花板后,并不选择耐心地熬着,而是直接出来。既然不能up,那就主动out呗,大有一种“老子不陪你玩儿”的霸气感。
哪有什么稳定,奢望什么归属,我们都是一座城市里的孤岛,我们是自己的岛主。
“雇员制”会暗淡,“合伙制”会发光。未来招人,除了用薪水外,一定要画一张大饼,构一片蓝图,建一个平台,说只要你有能力,就使劲耍吧。
有人说,公司不可能消失。大家在一起办公,效率更高,沟通更好呀——额,这也不一定吧。
从沟通的角度,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确实比不上面对面沟通更加直接和有效。但另一方面,说白了,现在大家的时间都被互联网工具碎片化了,也就是所谓的碎片化生存。如今的我们很难找一整块时间,完全不受外界干扰。我自己印象中,能有这种时间的场合——往往是在飞机上的几小时。所以我虽然经常飞,却并不反感在飞机上的“无聊”时光,反而特别珍惜这段万米高空平流层的与世隔绝。上面没有Wi-Fi,没有信号,没有社交(除非旁边人找你搭讪)。在一整块时间里,你可以安静地码字(我确实好些文章都是在空中码完的),或者心无旁骛地看一部电影,或不被打扰地读一本书。
而在公司里,表面上是有八个小时,但办公室的八卦,社交软件的往来,都会不定时地切断和耗掉整块工作时间。而且上下班来回的时间,也是另一种时间上的损失。我相信未来上班时间会变得越来越弹性和灵活。未来更多岗位的需求和设置,是以项目、以KPI为驱动,而不是以上班时间来衡量。
另一方面,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分界线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有可能晚上一个人在家办公的效率,比白天一堆人在办公室效率还高。而且现在办公是无固定场景的。有电脑和手机的地方就能办公,在家里书房,在小区星巴克,在酒店,在动车上,在飞机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