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会从吹响两只左旋海螺开始。次旺平措与另一位同穿俗装的村民,站在寺院内向岗彭庆雪山与佩枯错吹响了法号。陆陆续续地,法会的“角”们走了上来,参加法会的“角”们包括丹增桑布在内共13位。13正是苯教的吉祥数字。12位进行法会的村民叫“阿巴”。苯教信徒要想成为阿巴,至少要经过三年以上时间。首先要在老阿巴同意后获得见习生资格,老阿巴们会对见习生进行学习指导,见习生还要负责每次法会的后勤工作,直到成为合格的阿巴。
阿巴们清理卫生,供水点灯后,大家整理好座位前的经书,一声鼓响,具有喇普德庆寺特点的梵呗开始了。
12位阿巴并不是同时参加法会,现场只有五六个人在诵经,有的阿巴只是过来“打个酱油”后匆匆离去,有的阿巴则会替换诵经累了的阿巴。唯一全程参与的是丹增桑布,他坐在最里边的位子上,诵经声抑扬顿挫。
法会上使用的乐器与法器很多:海螺、双面铙、单面钹、大鼓、长法号“顿钦”、藏式唢呐,交替汇聚,按某种特定的规则演奏。念诵的经文按顺序一丝不苟地进行,而乐器与法器先是舒缓,节奏逐渐加快,越来越快,当快到让人血液沸腾时,又戛然而止,众阿巴的诵经声又起,如此周而复始。
来寺院的信徒不少,多在礼拜完毕就匆匆离开,像生怕打扰了法会的进程。他们的供养五花八门:刚风干的牛羊肉、血肠、现金、糌粑、酥油等,意外的还有人背着青稞酒上来。阿巴们诵经时并不忌讳喝酒,每人的座上都摆有两个碗,一只碗装酥油茶,还有一只则用来盛青稞酒。
三个来自波绒乡的信徒朝拜后,要求顶礼寺院的“镇寺之宝”——左旋海螺。它装在锦盒里,用红布细心地包着,其尾部挂着用古老的红珊瑚与绿松石串成的珠串。这只海螺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表面有些凹陷,据说那是天然形成的苯教祖师辛饶米沃的牙印,听到它的声音,有消除无量罪孽、增长现世福德的功效。格龙丹增桑布在信徒面前吹响了海螺,其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最年长的阿巴在法会上还进行洒圣水的仪式。他头戴着奇怪的帽檐向上翻的尖顶帽,外表为白色,帽檐向上翻的面是蓝色,两色之间用红色区分。他左手拿盛满水的大供碗,右手用铜勺向各方洒水,同时口中念着咒语,脚步暗合乐器的节奏,在佛殿里走动着。
喇普德庆寺的对岸,是恰茫波村,在古代也是蕃尼古道上重要的节点,著名藏医大师新宇拓、云登贡波在此村出资修建了恰芒波拉康。传说中直通佩枯错对岸的大堤因两边水位相差太多而被冲垮,喇普德庆寺也因此与“繁华”失之交臂,独处一隅。
可能大堤也只是后人的附会,只是说明古代两地有其他方式交流,比如用牛皮船往来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结合实地情况,大堤说也确有可能:佩枯错的水源主要来自南岸的佩枯岗日峰群,北边的水源较少。假设有一条大堤从东西方向拦腰截断了佩枯错,年长日久,南边的湖水水位势必要比北边的高,从而形成落差,最后大堤就如当地流传的那样“因两边水位相差太多而被冲垮”。
总之,如今的罗布村村民们,依然坚持着与周边地区格格不入的藏传佛教信仰,恪守古老的苯教传统,在喇普德庆寺,在佩枯错和岗彭庆神山的注视下,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