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令人满意的历史答卷(11)

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头号工程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伊犁州党委、政府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伊犁州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0元,增加到2013年的18642元,增长58.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4年的54元提高到10615元,增长195.6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65年的0.8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883.17亿元,增长1014.1倍。

让生活贫困的百姓住上放心房,喝上干净水,一直都是伊犁州党委和政府努力工作的重点。领导班子心系群众,着力解决社会保障、住房、农村饮用水安全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仅2013年就建成安居富民房63626套、定居兴牧房15877套、保障性住房33590套,国有农牧场危房改造18342套,灾后重建任务全部完成,98个村7.2万农牧民稳定脱贫,解决了20.4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和23.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9.7%,新农合参合率99.6%,贫困群体参合率100%。开发各类就业岗位7.5万个,实现就业再就业13万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归根结底人才是最重要的。伊犁州对教育事业持续投入,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13年,全州各类各级学校890个,比1954年增加407个;在校学生61.73万人,比1954年增加51.51万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学龄儿童入学率92.72%。

民生问题是现代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一级政府能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体现。

住房、教育、医疗被百姓誉为艰难逾越的“三座大山”,要攻下这三个堡垒,政府需要决心、耐心和爱心。生老病死贯穿着人的一生,看医问药是百姓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

伊犁州党委、政府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在全州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层次多样、防治结合、功能齐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13年年末,伊犁州拥有卫生机构3339个,比1988年增长2.82倍;床位1.94万张,增长0.56倍;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增长0.41倍。医疗仪器设备日臻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网点普遍增加,农牧区看病难题得到解决。

我们走访了尼勒克县的一些乡镇医院,如苏布台乡卫生院、喀拉苏乡中心卫生院、加哈乌拉斯台中心卫生院,所到之处见到门诊大厅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医生护士笑容可掬,患者心平气和,医患关系极为融洽。医院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医护人员素质逐年提高,当地百姓有个头疼脑热,不用再咬牙忍着,抬腿进医院住上几天,就当是疗养。病人在病房里吹着电风扇,看着液晶电视,饭菜有专人送上门,享受着高干待遇。陪同我们参观的尼勒克县卫生局局长王辉军笑着说,有的患者病好了,还舍不得走,非要多住几天呢。现在已经能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