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K-Pop 巨星(2)

然而,只是通过把创作音乐的程序“外包”给国际知名的作曲人,不足以使K-Pop 引发韩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共鸣。因而,K-Pop 的制作、编曲、作词与编舞的实际调整工作,则依赖本土人才,令歌曲更具“亚洲特色”。譬如S.M.Entertainment 创办人李秀满对每一首歌曲的编制(包括歌词用字、MV 制作、服饰与舞蹈),到今天还会亲自参与,他更会把那些“制作准则”写成手册供员工参考。可见“本地化”的制作,有助韩国歌星将K-Pop 发挥出自己的味道。

出自国际著名音乐人的创意手笔,配合韩国本土特色的编制,K-Pop已经拥有了丰厚的本钱与音乐条件。可是,眼见本土唱片市场一直在萎缩,加上传统唱片行业也渐渐式微,K-Pop 因此也改变了市场策略,锐意以互联网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把K-Pop 定位为一大文化出口生意。本着以极速方式把音乐推广至海外市场的目的,YouTube(全球著名视频网站)成为K-Pop 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虽然无法像传统唱片公司那样,通过iTunes(苹果公司的热门音乐软件,客户可下载购买音乐、视频等)赚取版税,但因为YouTube 的影响与覆盖面大,它与K-Pop 的结合使韩国流行音乐更有效地达到了“全球化”的目的。而且,使用YouTube 作为市场推广策略,大数据的统计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制作公司了解网民对音乐的喜恶,以便更直接、更快速、更有针对性地调查市场变化。

K-Pop 这种独特的“全球创意─本土制作─全球推广”三步工作策略,一方面把K-Pop 歌手置于较弱势的位置,甚少有艺人能摆脱与三大经理人公司签署合约合作的命运,因为这些公司已垄断与市场上大部分音乐制作人的联系。就如早前歌手Rain(原名郑智薰)就因为与他合作多年的JYP 公司没有续约,支持度立刻显著下降。另一方面,由于K-Pop 音乐质量的维持极其依赖那些全球最顶尖作曲家的参与,而且又要通过YouTube 与iTunes 等来宣传,因而制作公司大部分赚取回来的利润,多成为了创作人的酬金与YouTube 推广费。最终在公司仅剩的微薄收益中,还要大量花费在投资训练歌手上。所以,可想而知,一般歌手只能收取比其他工作还要低的薪酬。这或许就是K-Pop 风光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