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时代》 玉佛(2)

再多待一段时间,他知道了,其实真正的好料,不在那些外表考究的市场里,都在一些当地人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可能有几百千克的好料。

他与当地工匠合作,凭自己的美术功底,设计款式,因为任何翡翠都不会完美无缺,加工者要针对它的隐含缺陷,来考虑后期设计走向,以把玉石的缺点掩饰掉,让它最终无可挑剔,同时尽可能减少材质的磨损。他的工作就是针对每一块翡翠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摆件、挂件。

翡翠即便到了成品阶段,也仍然存在“赌性”,因为交给不同的工匠,效果是不同的。经验老到的工匠,石头过手就能知道“石性”,知道一块“石头”如何雕琢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而经验缺乏的工匠,有可能把一块好“石头”做砸在手上。这是翡翠从原石到成品,完成升值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点,必须由当地人完成。

说是合作,其实郭枫啸就是当地人聘请的设计指导,他并没有赚到什么大钱。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一种完全“通透”的翡翠石料,这是缅甸矿工在老场挖出的一种叫做“玻璃种”的原石,没有人知道它到底值不值钱,因为它全然违背了人们对翡翠“翡”和“翠”的颜色传统认知。它并不被收藏行家认可。

郭枫啸随便问了一下价,那个卖家笑了笑,说你要看上了,就8000元一千克。他拿在手里,触感冰冷,和所有玉石相同,它会吸收手指的热量。凭直感,他觉得值这么多钱,就将价格压到了7000元。

回来后,他指挥工匠将这块石头打磨成了大小不一的各种成品,拿到明亮的光源前照射,这个小东西会出现通透的白色光泽。他被这种似水的颜色给惊呆了。

他想,不管这东西到底值不值钱,至少它是真正的翡翠。他找到那个卖主,又以同样的价格买回几块石头。

在这些石料中,他看出了一块宝贝,通透如水的玉中,有一道光圈,微微泛黄,黄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深褐色的点点,他在阳光下足足看了半个多月,最后请有经验的老工匠雕刻,又足足雕了两个月,最后雕成一个翡翠弥勒佛,头部有光晕,额头有天眼,一切浑然天成。这块透亮的翡翠,异常显眼,雕完后,他自己留了下来。

不到一年,有行家认为这种完全通透的翡翠,永不退化,是价值最高的翡翠之一。他手里的石料,每千克涨到了近50万元。那块小小的玉佛挂件,更是有人出到了200多万元的天价,可是真正见过它的人并不多。

这个行业里,谁混得久谁就有人脉,就会有生意做。因为“诚信”是这个行业最看重的,而诚信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与郭枫啸合作的当地人是这行的老手,自然遵守着诚信的行业准则。所以,郭枫啸收购的那些石头,他说当年没看上眼,成了宝贝之后,照样不取分文。就这样,郭枫啸买的那些石料,以及加工好的成品,都成了他自己的,他卖掉了没加工的石料以及加工好的成品,回临海了。他稀里糊涂地赚了第一笔大钱。

那件玉佛他没卖,送给了琪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