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时代》 玉佛(1)

七 玉佛

1

1994年,郭枫啸到云南,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并迷上了翡翠。翡翠的生成条件极为苛刻,只能在低温、高压、强烈挤压的构造带中才可能生成。从缅北到青藏高原及云南横断山脉,是全球板块活动最强烈、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撞击,将洋底的玄武岩破碎、挤压,推向地球表面,发生高压重结晶作用。

地质学家研究翡翠的化学成分几乎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虽然早已经得知它的化学成分,但仍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翡翠千差万别的颜色的成因。

玉器投资中真正具备保值和增值作用的只有翡翠,它的硬度仅次于钻石,这让它在东南亚很多地方被当作货币使用。中国玉石中硬度最高的和田羊脂,只在软玉之列。

越了解翡翠,郭枫啸就越着迷。

这之后,他几次前往云南的翡翠交易市场,甚至还在原产地缅甸呆过很长时间。但是,他只是看,从来没敢出过手,一块石料,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元,像他这种没有经验的,根本不知道它的价值。翡翠原石的淘汰率极高,几乎四分之三的石头开出来是完全要废弃的,能卖钱的只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一来,不在成品阶段交易,而是在原石阶段交易,就加重了买方和卖方的博弈心理。

郭枫啸不出手,但他一直在了解。当地人告诉他,买方对一块石头的估价,是根据它内部的质地计算将来可以出的成品的价格来逆推,不懂成品价钱的人就不可能知道原料价钱,知道成品价钱但不懂得做货的人也不懂得原料的价钱。行话叫“未算买,先算卖”,但变数存在于每个细微的变化中,无论是剖开还是没剖开的翡翠毛料,购买价和实际价都有偏差。

他看到很多人在“赌石”,有完全没打开就贩卖的赌,也有打开后交易的赌。他发现当地人喜欢第二种赌,几乎不参与第一种。因为对当地人来说,他们更愿意看到石头,凭对其产地、成色等的经验来判断其价格,而对外地人来说,无论打不打开,反正不具备判断的经验,都是赌,所以不如不打开就赌来得更刺激。

郭枫啸亲眼看见,有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小伙子,拿了80万元买了一块“赌石”,一块完全没有打开的“赌石”。其实,在他买下这块石头之前,已经流过十几个人的手了,但大家都没敢解开,都怕一旦解开,价值不大,砸在自己手里,原样买卖,获利比较有保证,这其实也是赌石的规律。可这小伙子年轻气盛,买下后,当场打开,结果能用的只有一点点,价值不足10万元。

郭枫啸也亲眼见过有经验的商人看走眼的。那是一个香港玉器行的老手,花600万元拍下一块十几千克的翡翠毛料,没有外皮包裹,基本上是十拿九稳。然而,切开后,他大失所望,内部的绿比外部看到的淡了许多,这一点点差异,就让600万元的翡翠瞬间缩水了一半,只值300万元。

待的时间长了,郭枫啸也经常去逛成品店,那些外表装修豪华,带有红外线监控,柜台上一溜射灯,还提供滤色镜验货的玉器店,一上午,即使根本不上品的镯子、观音什么的,也能卖掉几十件。他觉得做成品生意好,虽然赚得不是太多,但稳当多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