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之瑕总是瑕



欧阳修除了在狄青身上干了这件不光彩的事以外,总的说来,他无论在为人上、在事业上,都还是值得称道的。他从小家境很苦,孤儿寡母,母亲靠做针线活把他拉扯大。他母亲识字,从欧阳修很小时就教他认字写字。买不起纸,就弄些沙土用草棍在沙上写。做官后,史称:“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奸臣排挤范仲淹时,他曾勇敢地为之抗争。“虽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欧阳修诗文造诣都很深,在散文方面有“唐宋八大家”之称。

但在狄青这件事上,无论怎样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与欧阳修同时代的政治明星、文学明星很多,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学家、史学家宋祁,文学家宋庠,著名词人梅尧臣,政治家韩琦、文彦博、王安石、包拯,都是先后同朝共事的名臣。韩琦任右司谏时,曾一本参掉四个宰相与参政,自己也当过宰相、枢密使。包拯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比狄青大9岁,狄青却早于包拯5年去世。包拯也当过枢密副使。这些同朝共事的人都没参过狄青。

欧阳修参掉狄青的时候,正是国家迫切需要武臣的时候。狄青却于华年抑郁而死,死的那年才47岁!

欧阳修为赵宋皇帝家算是想的够多了,为国家为国防事业想的太少了!

欧阳修的这一行为之所以应予指出,是因为他的奏章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欧阳参狄青的事,在当时在后来都没人加以批评清算,不能不说是南宋重蹈覆辙的重要原因之一。北宋刚亡,南宋尚立足未稳,敌后群众自发的抵抗运动刚刚兴起,抗战英雄刚刚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翰林学士汪藻就长篇大论地对付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了!我们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他的一些主要论点,甚至思路,都与欧阳修的观点如出一辙。这是发人深省的!

北宋所遭遇的“靖康耻”,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唐朝安史之乱,长安失守,玄宗外逃,还有郭子仪等将领力挽狂澜收复失地;土木堡(今怀来西)之变,明英宗被俘,还有于谦等整顿军备,打退了瓦剌也先,保住了首都,稳定了大局。堂堂大宋,在危急时刻却找不到一个得力将领出来挽救危局,竟至一败涂地。为什么?这不能不从赵宋王朝一贯重文轻武(实际上是疑武排武)的政治路线上找原因。这个责任,当然主要应由赵家皇帝们来负;但作为国家栋梁之臣的欧阳修,没看到国家环境形势的严峻,不知道爱惜保护军事人才的重要,也是难辞其咎的!

“国无敌恒亡”!“不教民战是为弃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何况宋国一直有强敌压境,竟如此忽略国防忽略军事人才,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欧阳修确有他辉煌的一面,但在狄青的问题上他是理应受到指责的。有道是“瑕不掩瑜”,这话不错。但瑕总是瑕,越是名人之瑕,越是应予指明。此非与名人为难也,是为“警来世者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