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纶天地的东方人文精神(7)

两种传统的比较

通过以上叙述,中西方人文思想之间的差别已经有所显露。这种差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褊狭与开阔

作为一种让人性得到尊重、发展、升华、完善的思想,西方人文主义不管是它的哪一种形态,所给出的人性开展空间都没有中国人文思想所给出的那么浩瀚,它们总存在一些未予展开的维度,未予通达的死角,因此所理解的往往是不完整的、单向度的人。古希腊人文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将人从动物界的野蛮状况中超拔出来,因此给出的人性空间的高度与宽度都不够充分,既没有出凡入圣的一维,也忽略了人与动物共享的内容。它的人文教化主要在于知识传播与德育、美育的范畴,相当于孔子所说的“依于仁、游于艺”,未及“志于道”的层面。

人文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针对的是中世纪神学的权威对人个性自由与身体欲望的压迫。它强调人个体的自由,却忽略了人与社会大众和自然万物的内在和谐与通融;它给予了人身体维度属性实现的合理性,却封阻了人从中超越出去的上升通道。因此,这种激进的人文主义在张扬人某一方面属性的同时,隐含着对其他方面属性的压抑;在建树人的尊严的同时,隐含着对人性尊严的践踏与玷污。由于这两种人文主义都是以某种单一的事物为参照系而建构的,具有很强的对治性,也就是说它们是作为一种药方来使用的,一旦所对治的症状消除,就不适合继续服用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营养全面而均衡的食谱。

中国古典人文思想究天人之际,立意极其高远而又不偏不倚。中国人文思想家也有以动物野蛮状态乃至无知草木为参照系的,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还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还要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还要止于至善;中国古典人文思想也有以玄奥天道为参照系的,但他们不会因此就无视人作为一个肉体生命存在的浅近事实,因为思想家们所参照的不只是单一的系统。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往往会转换不同的角度来综合性地观照同一种事物,以求更加完满地把握其中的内蕴,不会将其中某个方面加以无限放大来挤占其他的方面。对于人性的开展与实现,他们给出的人性空间既有超凡出世的神圣维度,也有食色性这些与动物性接壤的维度;既有与众人合作组成和睦家庭社会的内涵,也有与自然万物达成一片的内涵;既有感性的层面,也有知性的层面,更有感知意识所不能及的玄妙的层面。这种上下左右都没有封畛的全方位开放的人性,比西方任何一种人文学说都更为深邃与辽阔,更具包容性与超越性,大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对于生活在不同境地的人都有一种普适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个鸢飞鱼跃的境界中走完一生都不会有山穷水尽的时候。这堪称一种营养完备的人性食谱。

2.排异与兼容

“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布洛克归结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最重要和始终不变的特点,也是它最致命的缺陷:神本、物本与人本是三个相互隔离和对立的立场与出发点。在西方人文主义图景中,人性与神性、人性与物性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填不平的鸿沟,不似中国人所理解的一以贯之,因此不具有兼容性。从人本出发,则会将神本、物本遮蔽;从神本出发,也会将人本遮蔽;从物本出发,就会反过来与人本、神本相冲。因其不能兼容,自然彼此间存在着排异反应,总是处于相冲相克之中。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态的人文主义,都因其偏颇而不具有整体的包容度,因此各种形态的人文主义都需要矫枉与补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