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难得与失(4)

陕西人高某,在县衙做事。一次押送军饷去新疆,被抢,按律要被砍头。高某思来想去,想到自己以前在京城时,教过一年八旗子弟,其中就有和珅。于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找上门去,花了三百两黄金买通门卫,跟和珅见上了一面。十多天后,高某收到两张通知,一张是新疆已经收到饷银的回函,另一张是知府任命书。高某觉得不用杀头,他就很满足了,至于做官就算了。后来和珅垮台,高某因为没做那个知府,平安无事。但高某仍训示家人说:“和珅虽败,但我的子孙不要忘了他的大恩。”

人有时候,有些东西,眼看伸手就能拿到,却始终得不到。清朝咸丰时期,肃顺是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有个师爷名叫高心夔,深受肃顺的器重。有一年科考,肃顺很想把状元之位给高,可是,高做的诗韵错了,连殿试的资格都没有,被列入四等。第二次科考,高心夔考入了二甲。殿试前一天,肃顺打听到考题,提前告诉高,说:“你好好准备,当状元肯定大有希望。”考完后肃顺看到高所作的诗,捶胸顿足:“完了!完了!”原来又把韵押错了,之后仍然被列为四等。同事王闿运嘲笑高:“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万事可忘,难忘者铭心一段!有些人,明明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对有些虚名仍很执著。清朝道光年间,恭亲王奕訢的生母,一直想让儿子做皇帝、自己做太后,但道光皇帝最终立了其他皇子为接班人。这位母亲临终前,对此仍念念不忘。此时已是咸丰皇帝在位,恭亲王去向咸丰求情,请求赐以太后尊号,否则母亲不能安心去世。咸丰应允了,赐以康慈皇太后称号,这才闭眼。

一个人太在意某事,某事就越容易出乱子。东晋名士殷浩,有“殷浩不出,如苍生何”的美誉。早年曾做过官,因受权臣桓温的排挤,离职在家。有一年,桓温突然想起这位名士,写了封信,邀请他重新出仕,给他大官做。殷浩收到来信,太激动了,回信就写了三四稿,每次都是写完封好后又拆开,重新检查遣词造句。最后总算是把回信写好寄出了,桓温收到一看,信封里空空如也!原来,殷浩紧张得忘了把信装进信封里了。于是出山做官的事,又歇菜了。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兄弟相残的事,历史上屡有发生,但父子相争的情况,倒还比较少见。北宋蔡京做宰相,儿子蔡攸也做到副宰相,儿子不满父亲当权,想自立门户做一把手。一天,蔡京正在会客,蔡攸跑来,抓过父亲的手腕就号起脉来,号完脉就跑到皇帝那里,说父亲年老多病,身体不好,请求退休。没几天,果然圣旨下来,蔡京被罢相。不过接过蔡京权力的不是蔡攸,而是另一位副宰相。蔡攸费尽心计,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红楼梦》里说女强人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古人强调,凡事要顺其自然。明末,高钦舜和张养被判处死刑。临刑前,高钦舜让家人向刽子手行贿,请求痛快点死。刽子手如其所愿,痛痛快快砍了高的脑袋;就在这时,皇帝“刀下留人”的圣旨来了,一旁绑着的张养得以从鬼门关活了回来,高钦舜却丢了性命。

时刻保持淡定风度,人生会有意外之喜。唐高宗时,吏部尚书卢承庆负责官员考核。有官员押运漕粮,途中遭遇狂风,漕粮损失严重。卢公对此官员考核为“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神态自若;卢暗生敬意,又评“监运损粮,非力所及,考中中”,那官员还很淡定;卢佩服得不行,改为“监运损粮,非力所及,宠辱不惊,考中上”。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大牢。某天夜里,监狱来了两个人,抱着被子,进来就睡。睡到后半夜里,两人推了苏轼一下,连说“贺喜苏学士”,苏轼迷迷糊糊转身,两人则抱着被子走了。原来这两人是太后派来潜伏的,见苏轼睡得跟猪一样香,回去便如实报告太后。太后说:“睡得这么坦然的人怎么可能有阴谋!”没几天,便放出苏轼,安排到湖北黄州做官去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