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督的奋起一搏(2)

七、鉴于冬天即将到来,直隶本地棉衣严重不足,故而“商劝江浙绅商捐办棉衣”,解送天津散放,“以辅赈务之不逮”。

这一呼吁得到了江浙两湖地区三类人士的积极响应,他们分别是:

1.在职官员。如刚被批准升迁为闽浙总督的江苏巡抚张之万因为原籍是直隶南皮,故而率先响应,“倡捐棉衣一千件”,又从自己的养廉钱中捐出白银五千两,并“饬淞沪厘捐局道员刘瑞芬办解一万三千件”。此外,湖南按察使涂宗瀛捐办棉衣四千件。两淮盐运使方濬颐劝募到用于购买棉衣的捐款白银二万两。苏松太道沈秉成捐办棉衣五千件。翰林院编修吴大澂等人在京城展开募捐活动,劝办棉衣、棉裤各七千件。

2.去职及候补官员。如前任湖北盐道盛康捐办棉衣二万件。前任苏松太道吴煦捐办棉衣一万件。前江苏补用道员吴云劝办棉衣一万件。前记名运司金安清捐办棉衣四千件。前任天津道员周家勳捐办棉衣一千件。前甘肃平庆泾道员方瑧大捐棉衣八千件。

3.民间士绅。如江苏绅士潘曾玮劝办棉衣一万件,湖南绅士魏纶先捐办棉衣两万余件。

4.巨商大贾。如胡雪岩捐办棉衣一万件,后续捐五千件,并捐银一万两用于为灾民购买耕牛和种子粮。

八、雇、调轮船运输救灾物资。

所谓救兵如救火,救灾亦然,仅仅有了钱、粮、物资还不够,必须及时送到灾区才有实效。尤其对于像传统中国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农业大国,落后的交通、通讯手段置于广大的空间之上,常常导致意愿之外的动荡。很多次流民暴乱其实并非官府不想赈济,而是速度慢于形势,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结果却是更大的灾难。这一次,李鸿章大胆采用轮船运输的方式,快捷地解决了运输难题,有效保障了救灾物资的及时运抵灾区。今天看来,这一招确是平常,对李鸿章个人而言,也不过是把他成名之战中的运兵手段转为救灾,可谓顺理成章。但在当年的大清国,轮船还是一种新事物,普通士大夫、民众或视为西洋的奇技淫巧,或惊为不可理解的怪物。别说同治十年,就算是九年之后,出使欧洲回国返乡的郭嵩焘,就因为风向不利,用了一艘轮船拖拽坐舟,居然引发湖南地方绅民一片惊乱,纷纷扬言要誓死阻止轮船进入省河。而此事在湖南早有先例,君不见,当曾国藩去世后,其子曾纪泽回乡守孝,因为“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如此说来,李鸿章在同治十年敢于大胆使用轮船运输救灾,在当时的大清国可谓有眼光、有胆量、有魄力。不仅如此,李鸿章更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下火轮海运对大清意义不大,但“为中国数千百年国体、商情、财源、兵势开拓地步,我辈若不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更让他不能容忍的是:“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日本尚自有轮船六七十只,我独无之,成何局面?”于是,他组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轮船运输公司:大清轮船招商局。这里的“招商”意指“股份制”。它表明,这个新组织,不仅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在体制与管理上同样是前卫的。所有这些都表现了李鸿章的不同寻常。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