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洛弗怪物袭击时,你在哪里?”(1)

如果我们把恐怖电影看作表达禁忌话题的流派,那么主流媒体对9·11的表达可以说是绝佳的恐怖片题材。因为主流媒体一方面公开宣称要保护观众而删去惊悚画面,另一方面暗地里也维持着一副英雄的口吻。诺代的纪录片可以看作是主流电影中表现9·11的代表之作,但有趣的是,他们却影响了一部直接表现9·11的恐怖电影——马特·里夫斯所执导的《科洛弗档案》。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著名影评人安东尼·雷恩称这部电影标志着9·11叙事的重大转变,称“‘科洛弗’的真实故事是制作公司六年磨一剑的结果,最终将9·11所制造的恐惧转化成了举世震惊的巨作”。罗杰·埃伯特也表示《科洛弗档案》挑战了“‘9·11后,表现曼哈顿被摧毁的景象都是低俗趣味’的规范,影片中表现怪物撞击摩天大楼,大厦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这个场景很明显是在影射9·11恐怖袭击事件”。

影片《科洛弗档案》里面充斥着“低俗趣味”。电影海报中,头被斩断的自由女神像面朝水面,一道水纹连接到对岸浓烟滚滚的曼哈顿下城。整个画面洋溢着不祥之兆的氛围。海报宣称,“不明生物已经发现我们了”。为了向约翰·卡朋特的《纽约大逃亡》致敬,海报中自由女神的头像掉落在了曼哈顿的街道上;除此以外,整个画面看起来像是《颤栗航班 93》海报的粗劣仿制品,它们都是由自由女神像和即将被飞机袭击的曼哈顿所组成的。在最初的二十分钟时间里,影片《科洛弗档案》极力营造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惊悚画面:自由女神像如同一个保龄球一样向街上倒去。这是 9 ·11之后人们最担心的情况:自由女神像被袭击(出于安全考虑,9·11后的数月中,自由女神像一直对游客关闭并有重兵把守)。这个恐怖的景象充斥着象征意味并且对其他不敢涉及人体残肢的谨慎的电影颇具讽刺意味。这表明影片《科洛弗档案》是堪比约翰 ·贝洛执导的《杀人番茄》(Attack of the Killer Tomatoes,1978) 的“恐怖讽刺剧”【注释】。

【注释】乌维·鲍尔的电影《邮政恐怖分子》在开场镜头中展现了一个类似的镜头,被劫持的飞机的一翼斩掉了世贸中心上一个正在擦窗户的人的脑袋。

《科洛弗档案》就像电影版的 9·11,动作快速简短,场景主要设置在纽约的街道上,整个故事集中在一个晚上。影片采用仿实录风格,画面看上去像是用手持 DV拍摄的。(正如卡罗尔·克洛弗所观察的那样,“恐怖电影总是设法透过镜头让我们身临其境。”)电影以一个美国国防部发现的视频开场:“在肇事地点‘美国 -447’,摄像机在进行修复工作。这个地方通常被叫做中央公园。”在剧中,这部手持 DV被几个不同角色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分别使用过,这其中就包括电影的男主角罗布,他曾经用这个摄像机拍摄过他和他的前女友贝丝一起去康尼岛的游玩经历。这次浪漫约会的片段在怪物视频的间隔中穿插出现。这样的拍摄手法以及返璞归真的艺术风格为叙事塑造了真实性。桑塔格发现:“如果恐怖事件的拍摄看上去好像缺乏妥善的照明或者构图,那么它们会显得更加真实。因为这说明摄影师要么是一位业余选手,要么就采用了一种贴近真实的风格。电影通过减少艺术上的处理,使画面显得无斧凿痕。”影片《93号航班》也采用了同样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航班上乘客的英勇反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