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相信我眼中所见。”(3)

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恐怖电影的发展如何迎合了我们的期待,而是主流媒体报道9·11的方式与恐怖电影表现它的方式之间的差异。卡罗尔·克洛弗断言,恐怖电影“并不仅仅只是在形式上带有受压迫的弱者的特征,而是这一流派本身就是受主流电影所压制的弱势群体”。过去对9·11相关恐怖片的研究通常都集中在与主流媒体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方式进行对比。我对恐怖电影的研究则基于对一个新领域的对比:纪录片、艺术片等对9·11的阐述。在下文中我将论证恐怖电影揭露了一个现象:对于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主流阐述原本出于保护观众的目的,但这却产生了一个尚未被解决的认知难题。

《后9·11时代的恐怖片》中的其他文章都喜欢探讨恐怖片是如何对9·11进行隐喻的,而本文则将研究那些直接涉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电影,比如保罗·格林戈拉斯的《颤栗航班93》(United 93,2006)、奥利佛·斯通的《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2006)、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 Fahrenheit 9 /11,2004)以及吉迪恩和儒勒·诺代所拍摄的纪录片《9·11》(9/11,2002)。

尽管这些电影的风格和取材手段截然不同,但是它们在表现 9月11日曼哈顿的场景时,却无一例外都采取了相同的视觉表现手法。我将会讨论这些影片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音轨、视点镜头、手持摄像机,甚至是更为惊人的黑屏画面,以此来表现 9·11原本难以呈现的方面以及影片如何运用更易呈现的事物(如具有英雄气概的消防队员,惊诧的目击者和燃烧的大楼)来侧面表现人类伤亡的场面。随后,我将会具体分析两部恐怖电影——马特·里夫斯所拍摄的《科洛弗档案》( Cloverfield,2008)和吉姆·米柯导演的《桑树街》( MulberryStreet,2006)。尽管它们对于 9·11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部电影却都揭露了主流报道方式所掩盖的内容,并且也揭示了其掩盖真相的原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