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9·11本身看起来就像是电影,那么讽刺的是,电影如今也越来越像 9·11了。许多不同流派的电影都开始直接或间接地从这场灾难中取材,比如奥利佛·斯通导演的剧情片《世贸中心》( WorldTrade Center,2006)、丹尼·雷纳执导的《巨大的惊喜》( The GreatNew Wonderful,2005)以及斯派克·李所拍摄的《第 25小时》( 25thHour,2005);麦克·宾德尔执导的伙伴电影《从心开始》( Reignover Me,2007),甚至还包括乌维·鲍尔所拍摄的喜剧片《邮政恐怖分子》( Postal,2007)和里亚姆·林奇导演的《耶稣魔法》( Jesus IsMagic,2005),以及由理查德 ·柯蒂斯执导的爱情喜剧电影《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2003)。当然,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恐怖电影。自从 9 ·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它很快就跻身恐怖电影与悬疑片的热门素材库。在过去五年中,很多恐怖电影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 9 ·11,例如由约翰·摩尔所拍摄的《凶兆》( The Omen,2006)在影片一开始就运用了 9·11的画面,从而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再比如M. 奈特 ·沙马兰导演的《灭顶之灾》( The Happening,2008),影片中出现了建筑工人们在中央公园附近跳楼自杀的画面。但是,评论界对任何使用 9·11影像的影片均持怀疑态度,对恐怖电影更是口诛笔伐。【注释】
【注释】例如,伊丽莎白·韦茨曼评论电影《灭顶之灾》时说:“这部电影想法过于简单,对‘9 ·11’的暗指也让人觉得廉价。”载于《纽约每日新闻》,2008年 6月 12日,http://www.nydailynews.com/entertainment/movies/2008/06/13/2008- 06- 13_m_night_shyamalan_is_toxin_our_patience_.html.
有人已经注意到,近几年有关僵尸、致命病毒和世界末日的恐怖电影迅速崛起,这些电影形象地诠释了9·11后美国的政治氛围。【注释】联想到恐怖电影一向善于从当代资源中取材——无论是恐惧、焦虑,抑或是政治斗争,它们对9·11事件的吸收和利用根本不足为怪。把恐怖电影解读为影射政治敏感事件(如冷战、越战以及里根时代)的寓言如今已经沦为了陈词滥调【注释】,影评家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恐怖电影看成是对国家创伤的某种回应。我们希望恐怖电影能够承担起“破坏分子”的角色:无论题材多么禁忌,它们都会探索先前流派从未探索过的领域。
【注释】林妮·布雷克认为,恐怖电影有一个特别的分支,她将其称之为“新乡巴佬恐怖片”,它们是对9·11的回应,探讨“知道真相与否,看到最近国家创伤与否,以及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注释】格雷戈里·A.沃勒提出,从1968年开始,美国恐怖电影就开始明确地涉及政治问题:“恐怖电影从这一年开始,对公共话题和新闻头条开始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