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抓不住一个(6)

谁来过还最没嫌疑呢?老两口迷惘半晌,最后老太太想起来一个人:“那老师来家访算不算呢?”

她说得很不自信,大概琢磨:要照这个,查户口的警察算不算呢?

“什么时候来家访的?”

“大概半个月以前吧。”

“进里屋了吗?”

“进了,就这个茶几上聊天的。不会吧,很斯文的一个小伙子。对孩子很好,还特别有礼貌。也就聊了五六分钟吧。”

老宋说你们查查这老师的资料。

一查吓一跳——崇文区模范教师,教学好,人缘好,修养好,勤于助人,早来晚走。

老宋说:“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像。”

为什么?老宋说从那两个细节感觉的:一个是案发时套间中间的门是关着的,当时家里没人。老太太记得老两口出去买菜的时候,中间门是敞着的,那么谁关的门呢?只能是案犯。

案犯关门干吗?没有任何好处,老宋的判断是,这是个有教养的人,随手关门成习惯了。而这贼偷录像机还不厌其烦地把包装盒也带走,又说明他做事条理分明。

“这可都是好品质。”

“没错。”老宋也这样认为,“但是有好品质的人也难免一步走错,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从随手关门,条理分明,能够认识到录像机的价值(识货),并判断出包装盒和录像机属于一套,而且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指纹,作案预谋性强等等来看,他判断此人应该具有较高教育程度,换句话说,这案子是知识分子干的——事后证明此人对指纹在破案中的作用比较了解,因此是戴手套作案的,这在当时初次作案的人中比较罕见。

而老两口描述的这位家访老师,无疑具备以上所描述的多种特征。所以,越说他怎么有礼貌,有知识,越让人觉得有嫌疑。

别的知识分子怎么没嫌疑?废话,人家没来过这儿。

于是,老宋他们就奔了这所小学,和这位老师当面碰了碰。这名正言顺,了解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嘛,有没有和什么坏孩子来往啦,平时说过什么容易引人注意的话啦。这样,接近了嫌疑人,可就算怀疑得不对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一聊,察言观色,交锋就已经开始。

其实,这之前,老宋他们还遇到两个麻烦。

第一个麻烦是失主家三口人都否认曾经借过钥匙给别人,可种种迹象都表明案犯是从门进来的,他没钥匙又不撬锁怎么进?难道是茅山上的道士下来作案?那好像就该归赵朴初赵真人而不是警察管了吧。

第二个麻烦是老两口说得明白,跟没跟×老师说每天早晨出去买菜的事儿?“没有没有,人家家访的时候,聊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我们跟人家说这个干吗?”

是啊,谁没事儿跟家访的老师汇报自己的生活规律呢?人家又不是记起居注的。

这俩麻烦不解决,案子没法往下走,怀疑谁都是瞎怀疑。

老宋的办法就是聊,天南地北的中间加上几个正经问题。他的目的是让对方放松下来。这找线索跟找东西似的,越使劲儿找越找不着,你不找了,可能反而抽冷子一下想起来。

连老宋都没有想到运气这样好,两个线索居然都是在那小姑娘身上找到的。

和小姑娘说着说着又聊到家门钥匙这件事儿:“借给过别人没有?”

“没有!”小姑娘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过,说完又犹豫了一下,好像有点儿发愣的样子。

有门儿,这孩子闹不好有什么事儿没说:“小朋友再想想,再想想……”

“嗯,借我们班教室的钥匙算不算?”

“那当然不算了。”老宋有点儿失望。

小姑娘:“可是……”

老宋:“可是什么?”

小姑娘慢条斯理地说:“可是我的家门钥匙和教室钥匙当时是拴在一块儿的啊。”

老宋:“等等,你说什么?谁跟你借过这个?”

原来,小姑娘是他们班的班长。按照学校的做法,班长都掌管着自己班教室的钥匙。小姑娘怕丢,就和家门钥匙拴一块儿挂脖子上了。当然有时候小班长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及时去开门,就会把钥匙借给别人。

老宋:“那么,有借钥匙的人知道另一把钥匙是你们家的吗?”

小姑娘:“我当然要跟他们说啦,这是我们家的家门钥匙,你们别弄丢。”

老宋:“你不是说没把家里钥匙借出过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