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拖鞋拿了二等功(3)

老尹抓人之前先看看自己的鞋——这有道理,如果让嫌疑人看出来他穿着拖鞋,跑了怎么办?

可是……

“西服,球鞋,农民气质,皮肤黝黑,目光游移,广西口音,手提两个密码箱,没其他行李”,凭这样几条怎么能判断出这两个“农民企业家”是拐卖妇女团伙的成员呢?萨感到十分诧异,至少,拐卖妇女,身边得带着人吧,就两个大男人谁卖谁呢?

“你以为拐卖妇女的非得带着妇女才能抓吗?”老尹说,“实际上更不好办,你抓了,那被拐的往往还帮着案犯编瞎话糊弄警察呢!没办法,被卖之前,她们对自己身边的拐子比对警察更信任,更觉得是自己人。”

还真就是根据上面的内容判断出来的。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在上一篇中没有提到,就是公安部的通报中,对这个犯罪团伙是有描述的。这个犯罪团伙,开始活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员都是广西某地某村的农民,专门把南方的女孩子贩卖到北方山区。

但是,你也不能见着广西人,农民气质,就往派出所带吧?肯定是不行的。每天经过北京站的广西农民成百上千,你都给送派出所去,行吗?那广西的自治区主席就该打上公安部来了。

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比如某某人被警察不分青红皂白错抓了,引发群情激愤,这类越权执法是一个经常可以见到的话题。事实上,对警察来说,很多时候抓还是不抓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看着有嫌疑,你不抓,罪犯可能就从你眼皮底下跑了;你抓,万一不是,怎么办?一次两次好说,三次五次你就别干了。警察也顾虑甚多,这是个麻秆打狼——两头害怕的事儿。

我的看法,警界出现一些被普通百姓视为负面的事,第一个原因是警界内部的确存在问题;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老百姓面对警察的时候,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面对一种自己无法抗拒的权力,由于担忧和缺乏保障,我们很容易在心理上放大对方的任何问题。

其实,对警察来说,能否准确地识别嫌疑人,绝对是一个考验眼力的地方。

老尹是先觉得这俩人可疑,然后才往拐卖妇女上边想的。

其逻辑如下:这俩人衣着与气质不符,相互之间说话压低嗓音,眼神不正常,流露出异常的不安和警觉,可能有事。

事实上他还真判断对了。这两位倒霉就倒霉在早听说北京火车站的警察厉害,出站进站太加小心。

在北京警界,老尹的眼睛算够毒,按他自己的说法,只要看对方眼神,有事没事基本就可以定了。

其实,这看眼神识别人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其中相当有规律。1988年8月31日,老尹和搭档民警孙建忠共同抓获纵横二十多个城市作案的特大盗窃犯宋革新,报道上了《人民日报》。见报后,老尹曾专门在系统内部写过一篇《巡逻盘查的依据及方法》介绍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详细总结什么样儿的人眼神不对,怎么看。兄弟曾拜读,一番下来,觉得我都能认贼了,就这么厉害。不过这个兄弟不好多写,一不留神让某些人看了不太好,不过其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弹球式碰撞什么的,在后边的案件中倒是多少会提到。

再看,这两个“农民企业家”来北京干什么来的?办公务或者业务?派到北京的采购员之类都是人精,这两位是典型农民的气质,不对。因为亲友的事情匆忙来京(根据服装的不统一)?不对,两人表情虽然不安但是并无焦虑。办私事或者旅游?也不对,一般边远地区的农民来趟北京不容易,总要照相留念,你看他密码箱都买得起,来北京怎么不带个相机?

因为那个时代相机尺寸较大,带不带很容易看出来,在老尹的观察功夫里,出站的外地旅客中,不带相机的,就是属于需要多注意的人群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