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魂(2)

路的外延因此变得更宽更长了,路的内涵也更丰富更深刻了。

修桥便是修路,一座立交桥,便可使东西南北方向的人们相聚相亲;一座立交桥,便可使一座城市合纵连横,不再游散混乱。立交桥成为北京城一种亮丽时尚的包装。

北京的桥,不仅仅是路的灵魂,它还是现代都市的形象标志。

以上是赞美诗。

也有不能让我赞美的隐忧,我便挥戈一击吧——

据说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位大姐开着车去买菜,错过了立交桥上的一个道口无法回头,只好顺着道路的方向直接开到天津去买,结果是花了整整四五个小时,她家人在家里等得火冒三丈啊,她还在返回的路上。

还有一个笑话,是说福建省一位司机开车进北京,在一座大型立交桥上转得晕头涨脑也不知道怎么下来,最后惹得性起,干脆逆向行驶以引起交警的注意,这下差点闹出大祸,还好,后来通过违章罚款才获知行进的方向。

这可能是立交桥带给老百姓诸多的不便之一二。

下面这件事绝不是笑话,而是我亲身经历的。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开车去三环路上兜风,在分钟寺立交桥上小车突然抛锚了,朋友下车正焦急地查找原因,这时开过来一辆市政工程车,二话不说就将小车挂在工程车屁股后面,竟然一直拖往天津。这是发生在京城的一件很离奇的怪事,就算是挡了道违了规,他们不就近在北京处理,却偏要拖往天津。无论如何,任谁拿出八百卷雄文给我解读,也说服不了我。但我们抗议无效!

后来得知是京津高速公路管理通往天津方向的工程车,只要有机会就逮住违规车,拖往天津先罚款,然后卸下小车扬长而去,并不管修理小车的问题。

虽然再后来经过折腾,他们向我们赔礼道歉,但由此我对立交桥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怨气。

好在那次是个特例,终不能抹去我对北京立交桥的美好印象。

当有朋友告诉我目前北京立交桥的数量达到一百多座时,我忽然想起了那些被拆除被掩埋在北京城地下的一百多座古桥。朱华先生 《 北京城埋了多少桥 》 一文就介绍了这类趣闻。

据悉,北京在建国之初,尚有元明清三代的古桥梁一百多座,这还不包括公园内的古桥,随着北京拉开建设的大幕,对道路、河道都进行了扩建改建,大部分古桥都被拆除,目前保留下来较完整的古代石拱桥仅有十几座,已知埋在地下的古代石桥还有十几座。

新中国成立后被埋于地下的古桥,著名的有明代的宣武桥,现在就埋在中国图片社南边的马路下面,距离地面也就有五十厘米;位于景山后街西头的白石桥,埋时只有桥身,没有栏杆;甘石桥现埋在广安门外大街西头,原北京钢厂门口前的马路下;修平安大街时,据说还发现了东步粮桥,也称东不压桥。其实它只是挖出了东不压桥下游涵洞出口的翼墙。

民国时期就被埋在北京城下的古桥有明代的望恩桥,现在东华门大街东边、南河沿北口,是一个三孔石桥;明代玉河桥现在南河沿南口,埋在长安街上;明代江米桥,现在东交民巷与正义路交叉路口下边,路面高起很明显;明代横桥,现在西内大街,赵登禹路北口;明代马市桥,现在西城白塔寺路口;明代萧家桥,现在宣内石附马大街西口的四川饭店以西。

清代时期就被埋在北京城里的古桥有明代甘石桥,现在东单北大街的西斜街东口往南边一点;明代永济桥,现埋于长辛店南口外;等等,十几座古桥。

经过桥梁专家修复的北京古代桥梁,目前仍存在的有鼎鼎大名的卢沟桥 ( 金代 );西直门外的高梁桥 ( 元代 );通州区的八里桥( 明代 );清河广济桥 ( 明代 );鼓楼前元代仅存的桥——万宁桥,又叫后门桥,一九五一年,对它进行养护维修后,一九五三年被埋入地下,本世纪初才又重见天日。

这些桥梁,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和创造精神,是一种文化积储的阐释。

写到这里,我心里不免有一丝忧虑:在修建新的立交桥时,是不是还会继续将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桥一一地埋葬甚至拆除呢?

我有一个愿望,如果能保留住那一百多座古桥,让它们和一百多座现代立交桥同时并存于北京城,那么“中国桥城”的称号,北京将是当之无愧的。

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地说:

北京的桥,不仅仅是路的灵魂,它还是现代都市的形象标志,同时更是首都人文精神的名片!

2003年12月12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