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与慷慨的两端(4)

但是齐白石却摆出一副“布衣傲王侯”的姿态,你有权有钱,但是如果不合老子之意,出价再高老子也不伺候了!这不由得让我们对齐白石刮目相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

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

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另外齐白石还特地声明:“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自卢沟桥事变之后,直至抗战胜利,齐白石几乎不出家门一步,只有在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陈师曾之父陈三立逝世时出门拜奠一次。

到了1943年,为了远离敌伪人员不断的纠缠与骚扰,齐白石索性挂出了“停止卖画”的告示,他在信中告诉朋友自己宁可饿死,也决不做贼。为了表示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他甚至在北房前面的廊子里摆放了一具棺材。战时物资紧缺,失去生活来源的齐白石一家日子更是苦不堪言,这一年齐白石任职过的艺专叫他去领配给煤,老人知道这是日本人的意思,当即谢绝。齐白石虽老,却没有骨质疏松,骨头反而越来越硬。

在《齐白石自传》中,齐白石老人讲到自己童年时的情形,那时他还叫齐阿芝。八岁时齐阿芝跟着在外设馆的外祖父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这是齐白石唯一的读书生涯。然而这年秋天收成不好,本来就只是“对付活”的齐家陷入了困境。为了帮家里做点事,齐阿芝只好辍学了。田里有点芋头,母亲让阿芝刨回家,用牛粪煨着吃,白石老人说以后自己每逢画芋头,总会想起当年的情景,还写了一首诗:“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芋头刨完了,接着刨野菜,后来白石题白菜诗,也有两句:“充肚者胜半年粮,得志者勿忘其香。”老人感叹道:“穷人家的苦滋味,只有穷人自己明白,不是豪门贵族能知道的。”

齐白石老人是真正穷过苦过的人,“穷”字也是他在自述中反复提到的字眼,他也是真正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物力维艰道理的人。我想任何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不仅不会对齐白石的“吝啬”嗤之以鼻,反而会肃然起敬。难得的是,齐白石老人在自述往事的时候已经功成名就,进入了“得志者”的行列,可是他却能“得志”而不“忘形”,永远保持农家子淳朴与节俭的本色,光这一点就没有几个人可及了。而他假“吝啬”之外的真慷慨,又让我们仿佛透过狭小的洞口看到了无边的海天。

事实上,齐白石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富裕,他比我们现在的很多所谓的艺术家穷多了。黄苗子说:“老人后来享有盛名,也从不把润格抬高,1949年以后,一直到他逝世那年,老人已是世界闻名的当代第一流画家,可是自订画值,还始终是三元一尺左右。到他死后,国内外都争着把他的作品视为瑰宝,又何止‘百金尺纸’呢!”

的确,据自己开店卖画的许麟庐说,白石老人一幅上好的“虾”当时也不过卖十来块钱,也就是工薪阶层半个月的工资。如果放在现在,恐怕大多数人一辈子的收入也是买不起的。新中国成立后的齐白石是国宝级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画作昂其值而沽,他却没有,对于大多数真正热爱艺术、热爱白石之画的人,老人还是愿意降低门槛,给他们一个接近自己的机会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