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北京到伊犁,走过大漠戈壁,翻越崇山峻岭,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没有火车、汽车。走吧,徐松跟着差役在路上走了半年多,西出阳关他是怎么想的?他遇到过“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险情吗?他经受过“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考验吗?不管怎么说,他才32岁,正年富力强呢,受点苦,比起那些远赴西陲戍边的小卒子好多了。
嘉庆十七年(1812年)冬天,徐松来到伊犁惠远城,这是一座乾隆年间兴建的老城。别人领着他走进南门宣闿门,然后往西拐,来到南城墙下的第3号院子,对他说,这就是上峰给你安排的住处。徐松进去一看,大为吃惊,眼前看到的住处,竟然和他13岁的时候做的梦境一模一样!原来徐松13岁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到了新疆伊犁,住进一个院子,那院子就是眼前真真实实看到的模样!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徐松从小就有远大志向,那就是当大官。他耳濡目染,当然知道一些高官被发配伊犁的事。惠远城的房子大概是按照京城民居的形式建造的。如果把这些串联起来,那梦境与现实的契合,不就可以解释通了嘛。当然,这是闲话。
徐松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罪臣,他到了新疆,绝对不敢乱说乱动,只能规规矩矩听候差遣。为了避嫌,表示老实接受改造的决心,徐松给自己的住处起了一个“老芙蓉庵戍馆”的名字。徐松心想,来到新疆,他得发挥他的长处,搞点史地的研究,有了成绩,才有出头之日。所以,他每天读书研究西域的历史地理,累了就练一练剑法,喝一点小酒,吟几首古诗。
当时的伊犁将军是蒙古族人松筠,这个人虽然是个武官,但是对文人学者还是比较看重。徐松到了伊犁后,松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知道徐松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应该发挥他的专长。可是,你让他干事情,总得有个名头,才能“名正言顺”嘛,于是,松筠就想给徐松在册房搞一个耍笔杆子的位子。
这事松筠当然不敢自作主张,于是他就上奏朝廷,把他的想法呈报给嘉庆皇帝。皇帝心想,对这个徐松,我是要好好修理修理他,他发配还不到一年,就有人为他说好话,真叫人不高兴!于是,他就在松筠的奏折上批示说,你这个松筠心肠太软,总是不能严格按法律办事,一味地姑息迁就,你到底是啥意思嘛?我看你就是故意对徐松显示你的恩惠。你奏的事情不准!
松筠把嘉庆皇帝对他的训斥给徐松吹风透了个气,徐松就好像被当头泼了一盆冰水。他想,这一下完了,看来三年五载是回不了京城啦,得做长期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的打算才行。今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潜心研究新疆的历史地理,在编撰著述方面下苦功夫。
松筠只好安慰徐松说,你也不要灰心丧气,你暂时不要什么名分,就暗暗地帮我做些事情。松筠先让徐松做《西陲总统事略》的增补续修工作,还给他创造条件,安排他在1815年至1816年间,进行天山南北两路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