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日落的地方 2

在这个小城里转了一圈后,我又不禁想到8世纪末的唐朝。当时大唐盛世的巅峰已过。杜甫在他的《哀王孙》中,就有“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之句。他当然不知道有阿拉伯落难王孙在摩洛哥重建基业一事,但是他却看到“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二首》其一)。

摩洛哥是一个风物宜人、色彩斑斓的国家。以历史的深厚久远、文化的绚丽璀璨、物种的丰富、山河的秀丽,特别是以人们的容貌变化和衣着特色作衡量,它可能是我去过的国家之最——印度是明显的例外。

三个活着的故都

自伊斯兰教传入后,摩洛哥经历了六个本地人建立的王朝,其中三个为阿拉伯人所建,三个是柏柏尔人所建。这些王朝盛衰兴替的因由,自然引起史家的评析,其中不少看法相信对今日各地的统治者仍有“殷鉴不远”的作用。这几个王朝在摩洛哥所留下的有形的都城不但是人类的文化遗产,也是今天摩洛哥旅游业巨大收入的来源。

全世界保持得最好、也最有特色的中世纪古城就是最初由伊德里斯王朝所建的非斯(Fes)。

由于原来的王都太小,伊德里斯二世选中了中阿特拉斯地区的一个有河水流过的山谷兴建新都。在打地基的过程中,据说挖出来一把重达三十公斤的金斧头。阿拉伯文中斧头叫“非斯”,所以这个都城就以“非斯”为名,至今已经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今天的古都非斯是一个游人如织的迷宫,道路错综复杂,有的狭窄到只能通过一只小毛驴。这里有清真寺、大学,也有餐馆、旅店,当然最多的是销售各种工艺品的商店。我们参观了铜制器皿、地毯和瓷制马赛克的作坊。最有特色的是包括鞣革、染革、制革三道工序的手工作坊。这些工作既辛苦又肮脏,在印度和日本,只有社会最底层的贱民才从事皮革工作。摩洛哥自古以来就以皮革制品著称,而在穆斯林社会里没有种姓和固定阶级之分,我不清楚制革工人是否代代相传。为了支持那些辛苦的手工业者,我以很差的讲价本领买了三十年来第一件皮夹克和好几双预备送人的尖头皮拖鞋。那天是星期五,老板大概心里想到马上要去清真寺祈祷,结算时自动削价,另外还送给我们两个皮制眼镜套。

现存的非斯古城里有几十个清真寺。在中午召唤祈祷的广播响起之前,穿斗篷的导游快步领我们去了一个颇为隐蔽但又可以容下数百人的清真寺。他要进去祈祷,放我们一小时假。各类人等匆匆进入清真寺,不一会就挤满了。在其他大都市里,人们在这个情况下就会在清真寺外的街上或广场上朝着壁龛(Mihrab)的方向列队祈祷。可是在非斯的小巷子里,人们只能往里挤。

非斯不止是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从13世纪起它也是南部的柏柏尔人在摩洛哥建立的马林王朝(Merenids)的首都。所以,今天的非斯古城分为两个不同时代的区域。

离非斯不太远的另一个古都是梅克内斯(Meknes)。从10世纪起,它就是在非斯的阴影下存在的小城。17世纪中叶兴起,现在仍然掌权的阿拉维王朝选中在此大兴土木。梅克内斯面积比非斯大,人口超过五十万。它给我留下的两个鲜明印象是阿拉维王朝的创建人穆莱·伊斯玛仪(Moulay Ismail)的巨大陵墓和皇城外面广场上形形色色的摊贩,包括一些卖药的江湖郎中。梅克内斯建成三百年后,寂静肃穆的王陵与城墙外熙攘叫唤的小贩,究竟“谁是主人谁是客”,未来应该会提供更清楚的答案。

毫无疑问,今日摩洛哥最吸引人的都市是马拉喀什(Marrakech);摩洛哥的名字就是从这个城市的名字演变而来。

读书导航